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論語與現代用語  頁:  1..  2..  3..  4.. 5..  詩經與現代用語      諸子

 
論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語錄體散文,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與時人的言行。由於思想體系完整,宣揚仁愛道德,流傳極廣,對後世上自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影響深遠。為儒家學說 的經典文獻。 各篇章中很多詞語,今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廣泛使用。
 

當仁不讓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孔子說:如遇到行仁的事,雖對師長,也不必謙讓。

朱熹集註: 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   程子曰,為仁在己,無所與遜。若善名在外,則不可不遜。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論語.衛靈公子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說: 一個人如果沒有久遠的謀慮,一定會遭受眼前的憂患。

朱熹集註: 蘇氏曰,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為無用之地。而不可廢也。故慮不在千里之外,則患在几席之下矣。

有教無類

《論語.衛靈公子曰:「 有教無類。」

孔子說: 受教育不分貴賤、賢愚,機會均等。

朱熹集註: 人性皆善,而其類有善惡之殊者,氣習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則人皆可以復於善,而不當復論其類之惡矣。

小不忍則亂大謀

《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說: 聽花言巧語,會使人失掉原來的德性。小事不能忍耐,就足以敗壞了大事。

朱熹集註: 巧言變亂是非,聽之使人喪其所守。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孔子說:「 子貢問怎樣去培養仁德。孔子說:工人要想做好他的工作,必先使他的工具銳利。居住在一個國家,必先奉事這個國家中的賢大夫,結交這個國家中有仁德的士人。

朱熹集註: 賢以事言,仁以德言。夫子嘗謂子貢悅不若己者,故以是告之。欲其有所嚴憚切磋以成其德也。  程子曰:「子貢問為仁,非問仁也,故孔子告之以為仁之資而已。

言不及義

《論語.衛靈公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孔子說:「 大夥兒整天聚在一起,沒說一句正經話,喜歡耍小聰明,這種人難有所成就。」

朱熹集註: 好,去聲。  小慧,私智也。言不及義,則放辟邪侈之心滋。好行小慧,則行險僥倖之機熟。難矣哉者,言其無以入德,而將有患害也。

道不同不相為謀

《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說:「 各人的理想,主張如果不同,那便無法在一起互相謀慮了。 」

朱熹集註: 為,去聲。 不同。如善惡邪正之類。

以人廢言

《論語.衛靈公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說:「 君子不因為一個人的話說得好,便提拔他 ; 也不因為一個人的行為壞,而輕視他說的話。」

吾不欲觀之矣

《論語.八佾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孔子說:「 魯國每隔五年舉行一次大祭當祭祀行奠酒禮後與祭的人誠敬已散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朱熹集註: 禘,大計反。 趙伯循曰:「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廟,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於始祖之廟,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勳勞,賜魯重祭。故得禘於周公之廟,以文王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禮矣。」灌者,方祭之始,用鬱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魯之君臣,當此之時,誠意未散,猶有可觀,自此以後,則浸以懈怠而無足觀矣。蓋魯祭非禮,孔子本不欲觀,至此而失禮之中又失禮焉,故發此歎也。 謝氏曰:「夫子嘗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又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吾舍魯何適矣。魯之郊禘非禮也,周公其衰矣!』考之杞宋已如彼,考之當今又如此,孔子所以深歎也。」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