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次科舉 科舉舊影


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制度始於隋朝大業初年,終於清光緒三十年,甲辰(1930年),(此次為甲辰恩科,因慈禧太后七十壽辰而增開的一科,亦為清代最末一科),此科的名次結果 ,後來流傳一個名次互易的故事,就是第一名與第二名互調,第三名與第四名互調。此次殿試讀卷官原先擬定的鼎甲名次是: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後第三,商衍鎏第四,以此送呈欽定 。但最終欽定的結果是劉春霖(第一),朱汝珍(第二),商衍鎏(第三)張啟後(第四)。當時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是慈禧太后憎恨廣東人,(廣東多革命黨人,如康有為,洪秀全 ,孫中山都是她的對頭),不願見到狀元為廣東人,二是不喜歡朱汝珍名字有一個"珍"字,她很不喜歡光緒身邊的珍妃。而原先評為第二名的劉春霖,名字有吉祥之兆,所以慈禧太后把名次加以互易 ,劉春霖成為了中國封建科舉考試制度下的最後一位"狀元"。

後來,上世紀八十年代,商衍鎏的兒子商承祚曾撰文發表過一篇文章(我父商衍鎏先生傳略),文章中有一段話直接談到這件事,和流行的說法有完全不同的解釋。文中說,第一,欽定者是光緒帝而非慈禧 ,其時光緒已親政,完全可以由他來欽定,第二,根據清制,送呈時考卷的姓名是密封的,根本不知卷屬何人,要待名次確定後才能折封揭曉。長達1300年多的考試制度,期間當然出現過不少舞弊 ,但至少形式上是完備的。而且文章作者是當事人的兒子,當不是道聽途說。這段歷史真面目,是可正視聽的。

另外,1962年,商衍鎏自費由香港印書館影印出版的(商衍鎏詩書畫集),全部文字由作者親筆繕寫。其中有四首七律,"壽朱聘三汝珍七十時聘三在香港講學)。其中第二首云:

君本鰲山第一人,追隨我愧踏京塵。
傳籌月落瓊巒曉,聯步風微太液春。
昔日吏宬誇弭筆,今朝書劍剩閒身。
放懷且作孫登嘯,到處青山可結鄰。

在第二句下,作者有一夾注:"廷對君本第一,劉春霖第二,張啟後第三,余第四。進呈,君與劉易,余與張易。君降第二,余遂第三。" 這是當事人的親筆說明,並且又是面對另一當事人的 ,只可惜沒有直接說明原因。。他稱呼後輩"某先生",晚輩客人請辭,他也要離座親自送客。這位最後的"探花",據後來的人描述,他是位十分客氣,平易近人毫無架子的老人家對別人的求教 ,他不厭其煩詳為解說,遇到自己因為年紀大了,恐防記錯,不肯定答案是對的,他就不會隨便告訴人,免誤了問者,寧可回去查看書籍,下次見面時才給別人解答。

(資料來源: 文   粵海星光    圖: 網上資源)
 

         

 


劉春霖書畫


朱汝珍書畫

 

 


商衍鎏書畫


張啓後書畫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