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賦選讀   沈德潛古詩源選 

(目錄頁)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2011 

陶淵明  

陶淵明(365 - 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他的祖和父都做過太守,但在他少年時代生活是貧困的。他曾做幾次小官,時間都很短 。最後一次出仕做彭澤令是在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在官八十幾天就辭職歸去。從此隱居躬耕,過了二十年的田園生活,他之所以退隱,固然和他天性淡泊 ,不受覊束有關,但主要還是因為當時政治黑暗,仕途污濁,使他厭惡。他的許多好詩是寫農村生活和他在躬耕中體驗到的人生道理,大都自然深厚 ,親切有味。他也有少數詩篇說到政治,或表達他的政治理想,見出他對於世事并不曾遺忘或冷淡。

(余冠英 - 漢魏六朝詩選)

歸田園居詩五首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 田園。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作者在乙巳歲(405)十一月辭彭澤令歸田,(歸田園居五首)可能作於次一年。這是第一首,自述離開仕途,歸居田園,是適合本性的。在簡樸的鄉村生活中 ,感到擺脫拘束返於自然的樂趣。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里裡人,披草共來往。想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但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這篇原列第二首,寫隱居之後交遊稀少,一切塵俗雜慮都已屏絕,所關心的只是桑麻。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侵晨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篇原列第三首,寫田畝間的勞動和對於勞動的熱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壠間,依依昔人居。井竈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 餘。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 隻雞招近局。日入室中闇,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飲酒二十首   并序   選二首

余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觴酒,日夕歡相持。

這是第一首,言衰榮無定,應該達觀。正因達觀,所以飲酒。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本篇原列第五首。詩中以即事即景的叙寫說明安貧樂道的真意。作者認為當隱者之心遠遠離開塵俗的時候,便覺得所在之地不偏而自偏,同時也就能夠欣賞自然 ,從自然景色領會到無限的意趣。
莊子 - 齊物論:辨也者 ,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 - 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 ,得意而忘言。詩意說從大自然的啓示 ,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也無待言說。

(飲酒二十首)從序文看來都是酒後偶然的題咏,不是一時所作。

擬挽歌辭   三首

有生必有死早終非命促昨暮同為人今旦在鬼錄魂氣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嬌兒索父啼良友撫我哭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觴春醪生浮蟻何時更能嘗餚(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旁(傍)。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本有荒草無人眠極視江茫茫。)一朝出門去歸來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第一首寫身亡,第二首寫祭奠,第三首寫下葬。是陶淵明生前寫下的自挽詩,從詩中內容可見他豁達之處。

陶淵明   閒情賦     

初,張衡作《定情賦》,蔡邕作《靜情賦》,檢逸辭而宗澹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將以抑流宕之邪心,諒有助於諷諫。綴文之士,奕代繼作;因並觸類,廣其辭義。餘園閭多暇,複染翰為之;雖文妙不足,庶不謬作者之意乎。

夫何瓌(瑰)逸之令姿,獨曠世以秀 羣。表傾城之豔色,期有德於傳聞。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而爭芬。淡柔情於俗內,負雅志于高雲。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褰朱幃而正坐, 汎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餘好,攘皓袖之繽紛。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雲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鳴 絃。神儀嫵媚,舉止詳妍。激清音以感余,願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愆;待鳳鳥以致辭,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寧,魂須臾而九遷。

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髮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 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 牀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淒飆於柔握 。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攷(考)所願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擁勞情而罔訴,步容與於南林。栖(棲)木蘭之遺露,翳青松之餘陰。儻行行之有覿,交欣懼於中襟;竟寂寞而無見,獨 捐想以空尋。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歎。步徙倚以忘趣,色慘慘而矜顏。葉燮燮以去條,氣淒淒而就寒,日負影以偕沒,月媚景於雲端。鳥淒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思宵夢以從之,神飄 颻而不安;若憑舟之失棹,譬緣崖而無攀。
 

于時畢昴盈軒,北風淒淒,炯炯(本作阨ョA從辭海,通)不寐,憬彌r徊。起攝帶以 伺晨,繁霜粲於素階。雞斂翅而未鳴,笛流遠以清哀;始妙密以閒和,終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茲,托行雲以送懷;行雲逝而無語,時冉冉而就過。徒勤思而自悲,終阻山而滯河。迎清風以 祛累,寄弱志於歸波。尤《蔓草》之為會,誦《召南》之餘歌。坦萬慮以存誠,憩遙情於八遐。

陶潛的作品一貫以樸素淡遠為其特色。只有這篇閑情賦,在表面上好像是寫愛情的,與他平時的作風不相近似,所以昭明太子蕭統說它是白璧微瑕。寫愛情的文章在蕭統的時代本不足為奇的 ,不過他認為在陶潛的筆下不應有。然而陶潛的寫愛情絕對不能與梁陳的豔體同日而語,他有他的用意。這在他的序言中,已經說清楚閑情的"閑"字是檢束制約的意思 ,要使愛情發揮得正當,絕無淫邪之意,不但不是瑕,也不是微瑕。儘管蕭統不收入《文選》,然而這篇文章還是傳誦不衰 ,常被後人引用。

當然這篇賦有摹仿(洛神賦)的痕迹,但也只限於字句之間,在結構上並不雷同。尤其是當中的十願,表現了極大的創造能力。從整篇的佈局說來 ,突然而起,戛然而止,起訖都很自然,擺脫了前此賦體的規範。可以看出辭賦已經從瑰麗而變到清新,正與陶詩在詩的領域中所起的作用是互相配合的。

(瞿蛻園 - 《漢魏六朝賦選》)


上邪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本篇屬《鐃歌十八曲》。舊說謂是"盟詛之詞",即結盟訂約之際的誓言(參見朱乾《樂府正義》),今人大都視之為情歌 ,認為是一個女子所唱的愛情誓言。上邪,猶言"天啊",莊述祖謂"指天日以自明也"(《漢鐃歌句解》)。

此詩寫法十分奇特。開篇突兀而起,一聲"上邪",無端而來,一下子就把女主人的激情推向高潮。她為何要激動得呼天呢?"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是神聖的愛情使她情感迸發 。一個"欲"字,把她敢於大胆追求愛情幸福的性格表達得淋漓盡致。比較而言,這兩句用的是陳述筆調,盡管感情强烈,但就全詩而言 ,仍是鋪墊之詞,猶如浪峰迸發之際的稍作回落,緊接着更是一浪高於一浪,接連五個奇特想象一湧而出。"乃敢與君絕",一筆收束全篇 ,真有力挽千鈞之勢。
正如《古詩源》沈德潛所言:" '山無陵'下其五事,重叠言之,而不見其排,何筆力之橫也。"
古今無數愛情詩,就表現之大胆熾烈而言,(上邪)堪稱首屈一指。
《詩藪 -  內編》胡應麟: "(上邪)言情,短章中之神品。"

古詩十九首   庭中有奇樹

庭中有奇樹,錄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這篇和(涉江采芙蓉)相似,也是懷人的詩,也是寫所思在遠方,采芳而不能寄,所不同者那是在外的思念在家的,這是在家的思念在外的。本篇也只是八句 ,從庭樹開花說到折花欲寄遠人,再說到懷藏多時,沒人送去,最後却說這微物送不送本來算不了甚麼,不過是因久別而生痴想罷了。
最後兩句含蘊意思很深曲,那是說花是區區微物本來不值得獻給在遠方的愛人,不過一個久別傷懷的人對着這謝了又開的花,不知有多少感觸 ,假如能將這枝花送到那人的手堙A豈不是就代替了千言萬語嗎?

(余冠英 《漢魏六朝詩選》)


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