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學英華   詩詞書目  小說戲曲書目   其他書目   古文選讀   歷史選讀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十二)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駢文,駢賦,散文

第一節  駢文

(一) 駢文的涵義與起源

駢體文,又稱駢文,是漢代以後一種特殊的文體。有人認為漢代的司馬相如,揚雄,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用了許多平行的句子,便是駢文的先河;其實,那只是為了修辭的需要 ,還未形成固定的格式,不能算是一種文體。駢文大抵導源於東漢,形成於魏,晉,而盛行於南北朝,宋,齊,梁,陳,隋,這便叫做文章八代之衰。

駢,是駢偶或駢儷的意思。兩馬並駕叫做駢,兩人同列叫做偶,夫妻成雙叫做儷。駢偶或駢儷就是兩兩相對的意思。駢體文一般着重對仗(仗是帝王儀仗;儀仗兩兩平行 ,相對,故曰對仗),用平行的兩句,互相配對,直到篇末。例如沈約謝靈運傳論云:英辭潤合石 ,高義薄雲天。又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云:水性虛而淪漪結 ,木體實而花萼振。便是駢文的句子。

駢文到中,晚唐以後,又叫做四六文。這是因為駢文多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的原故 。所以柳宗元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乞巧文)

(二) 駢文興起的原因

駢文之所以興起的原因,約有兩端:

(1) 由於賦體之引導   ―  賦之為體,對偶工整,最有助於駢文的產生,騷賦,漢賦例句,隨處皆是。屈原《離騷》有云:「予既滋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製芰荷以為衣兮 ,集芙蓉以為裳。」班固《西都賦》有云:「功德著乎祖宗,膏澤洽乎黎庶。」「風毛雨血 ,洒野蔽天。」這些都是作對工整,措詞瑰麗的偶句,正好為駢文之 先導。
 
(2) 由於聲律之運用   ―  駢文之美,p僅在於句法整齊,對仗的工穩,尤其求平仄的諧協。古代四聲不備,南北朝以前的文章,無所謂調協平仄,直到梁代沈約(休文),才大倡平 ,上,去,入四聲之說。沈約在《宋書・謝靈運傳論》中發其宏論云:「夫五色相宜,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適物宜 。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虩仵;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由此可見,調協平仄 ,乃當時視為駢文中最基本的條件。

(三) 南北朝駢文作家

南北朝是駢文全盛時期,作家眾多,擧其著者:宋代有鮑照,謝莊,顏延之。齊代有謝朓,王融,孔稚珪。梁代有簡文帝蕭綱,江淹,沈約,任昉,庾肩吾,吳均,劉勰 。陳代有後主陳叔寶。徐陵。江總。北魏有祖鴻勳。北周有庾信,王裒,顏之推。而庾信尤稱南北朝之冠。

(四) 駢文的創作技巧

駢文的寫作技巧,約有四端:

(1) 講求駢偶   ―  駢偶是兩兩相對的意思。對偶的方法,是上一句和下一句相對,或上兩句和下兩句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駢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 。例如:

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劉勰 - 情采)
熊虎顧盼,魚龍起伏。(庾信 - 枯樹賦)

朝發蒲坂,夕宿鹽池。(洪亮吉 - 出關與畢侍郎牋)
 
(2) 調協聲律   ―  上下兩句,平仄相對,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在求聲律和諧。例如:

吳錦好渝,舜英徒艷。(情釆)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枯樹賦)
平平仄仄(之)仄,仄仄平平(之)平。
丹鉛狼藉,几案紛披。(出關與畢侍郎牋)
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此兩句第三字平仄不拘)

 
(3) 運用典故   ―  用典,又叫用事或隸事。把前人的事跡或文辭引用出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古已有之」的 ,是正確的。例如:

蓋相如病肺,經月而難痊;昌谷嘔心,臨終而始悔者也。(出關與畢侍郎牋)

上半用西漢司馬相如事。相如患有消渴疾,即是糖尿病,古時以為是肺病。黃仲則死於肺病,作者洪亮吉便借作比喻。下半用唐代李賀事。李賀有《昌谷集》 ,故稱為昌谷。李賀作詩好苦思,其母怒說:「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作者也借來比喻黃仲則苦吟而死 。上下句用事都穩當。

 
(4) 雕琢辭藻   ―  駢文遣詞造句,著重典雅巧麗。例如:

鉛黛所以飾容,而盼倩生於淑姿。(情釆)
將雛集鳳,比翼巢鴛,臨風亭而唳鶴,對月峽而吟猿。(枯樹賦)
杜鵑欲化,猶振哀音,鷙鳥將亡,冀留勁羽。(出關與畢侍郎牋)

第二節  駢賦

(一) 魏晉時代的賦家

魏代著名賦家,有曹植,孔融,王粲,徐幹等。其中曹植的洛神賦,王粲的登樓賦,尤稱佳構。

曹植的洛神賦,相傳為甄后而作,曹植則說是為洛水之神宓妃而作 。此賦善描女性美,如翩若驚鴻,婉若游龍・・・・・・・遠而望之 ,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形容甚為美妙。

粲於漢室播遷之時,南依劉表。劉表多文少質,外厚內疑,王粲不得志,因登江陵城樓,眷懷故里,故作登樓賦

兩晉賦家頗多,以陸機的文賦,左思的三都賦,陶潛的閒情賦,最為著名。

左思的三都賦,構思十年,門庭藩溷,皆相傳著紙筆,偶得一句 ,即便疏記。賦成,洛陽人士爭寫,有洛陽紙貴之譽。

陶潛的閒情賦》,膾炙人口。其警句有云:「願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餘芳。悲羅襟之宵離,怨秋夜之未央 。願在裳而為帶,束窈窕之纖身。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願在髮而為澤,刷玄鬢於頹肩。悲佳人之屢沐,從白水而枯煎。願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 閒揚。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願在莞而為席,安弱體於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經年而見求。願在絲而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節,空委棄於 牀前。願在晝而為影,常依形而西東。悲高樹之多蔭,慨有時而不同。願在夜而為燭,照玉容於兩楹。悲扶桑之舒光,奄滅景而藏明。願在竹而為扇,含淒飆於柔握 。悲白露之晨零,顧襟袖以緬邈。願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悲樂極而哀來,終推我而輟音。想像可謂豐富而美妙!

(二) 南北朝的賦家

南北朝的賦家,宋代推鮑照,梁代推徐陵,北周則推庾信。

鮑照有蕪城賦,江淹有恨賦別賦,皆為後世所贊賞。

庾信最著名的作品,當為哀《哀江南賦。這篇賦寫出梁朝統治階層的腐朽 ,以及人民在戰亂中所受的苦痛,很有愛國的情操。惜用典晦澀,時人已難盡解。其他小賦,他寫得很多,也很好,例如枯樹賦,表示自己奉使辱命 ,留滯北周,而眷顧南梁,不勝家國興亡的感慨。又如小園賦云:坐帳無鶴 ,支牀有龜,鳥多閒暇,花隨四時一寸二寸之魚 ,三竿二竿之竹落葉半牀,狂花滿屋;春賦云:釵朶多而訝重 ,髻鬟高而畏風。眉將柳而爭綠,面共桃而競紅,影來池堙A花落衫中。都覺清新可愛。

(三) 駢賦的創作技巧

南北朝的賦,一般稱為駢賦,又稱俳賦。駢賦的寫作技巧,除包括駢文的創作技巧那四項特色外,還要加上一項,就是句末押韻。比如庾信的枯樹賦,是一篇駢賦 ,而實際却是一篇押韻的駢文。

關於駢文的寫作技巧那四項特色,已如上文所述,那就是:(1) 講求駢偶,(2) 調協聲律,(3) 運用典故,(4) 雕琢辭藻。至於句末押韻」一項 ,現在以《枯樹賦》為例,姑作說明。

此賦第三節:覆,伏,蹙,目相協,加,牙,花,霞相協。第四節遷,年,焉,穿,煙相協,社,冶相協,馬,下相協。通篇音韻和諧。

(四)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郯(今山東省郯城)人。其父徐摛,為宮體詩作家代表之一,與庾信的父親庾肩吾齊名,合稱徐庾。其後 ,徐陵和庾信齊名,也合稱徐庾。徐陵在梁代充任東宮學士 ,成為梁簡文帝蕭綱親密的僚屬。

梁武帝太清二年(1548年),侯景叛變,徐陵奉命出使東魏。至梁元帝遣王僧辯平定侯景之亂,徐陵仍不得歸。及魏平江陵,乃遣徐陵南返。未幾,而陳霸先篡梁,徐陵轉仕於陳 。歷任尚書左僕射,丹陽尹,中書監。當時與他齊名的庾信,已為北朝西魏所羈,徐陵遂儼然成為南陳一代文宗,當時朝廷的文檄軍書及受禪詔策,皆陵所製。著有徐孝穆集,又編有玉臺新詠

徐陵詩輕靡綺艷,自始至終,囿於宮體,文學成就稍遜於庾信。所編玉臺新詠》 ,偏重男女閨情,範圍狹窄。但也有表現真摯愛情和婦女痛苦之作。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首見於此書。現存古詩總集,詩經,楚辭以後,以此為最早。

(五) 庾信

(1) 生平概況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南北朝時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其父庾肩吾是著名的宮體詩人,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書記。庾信幼而俊邁聰敏,博覽羣書 ,尤其精通左傳。十九歲,信為抄撰學士,父子俱仕東宮,出入禁苑 ,恩禮甚隆。其後,信出使東魏,甚為魏朝所器重。歸任東官學士,領建康令。梁武帝太清二年(548),侯景叛亂,梁都建康失守,信逃往湖北江陵,輔佐梁元帝,承聖元年平侯景之亂 ,後出使西魏。在此期間而梁亡,信便留在長安,官至開府儀同三司,世稱庾開府。及周閔帝滅西魏,子山仕周,遷驃騎大將軍。其後陳,周敦睦邦交,陳請周將流落北方的文人庾信 ,王褒等十餘人遣反,周答應遣還一部分,仍堅留庾信,王褒不放。尋拜司宗中大夫。隋文帝開皇二年卒,年六十九。信雖位居顯要,卻常有鄉關之思,他的哀江南賦枯樹賦都流露出這種感情 。著有庾子山集

(2) 作品內容及其風格

庾信一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是以侯景之亂以至西魏攻陷江陵(梁亡)為分界線。

在前期,由於世代簪纓,父親庾肩吾又是一位才氣縱橫的文壇泰斗,家庭瀰漫著濃厚的文學氣氛,子山的文學才能便從這種環境中萌芽滋長。當時由於梁朝皇帝的提倡,宮體詩盛行 。子山為迎合潮流,於是早期寫過許多宮體詩,文辭綺艷,與徐陵齊名,為齊梁體之極則,頗為後人詬病。

及至四十二歲以後使魏,因梁亡而留魏仕周,不得遣還,直至老死異國,為第二期。子山生活在北方遼闊而寒冷的自然環境堙A胸中充滿了喪家亡國之痛,羈留異域之悲,於是創造出許多用血淚凝成的 ,動人心弦的詩篇。例如:哀江南賦》,《小園賦》和《枯樹賦》 ,都是後期寫出來很有價值的作品。

子山後期的作品,發揚了我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左傳》,《楚辭》及魏晉時期王粲,阮籍等作品的現實主義精神。

子山在作品中所表現的亡國之痛和鄉關之思,是真摯的。他眷懷祖國美麗的山川,窐念祖國痛苦的人民。他在後期的作品中,曾經以極大的篇幅,寫出了軍閥混戰以及外族侵凌期間人民痛苦的生活 。例如《哀江南賦》所述西魏兵攻入江陵時,梁朝人民所受各種悽慘情形,真足以令人傷心而泣血。文云:「於時瓦解冰泮,風飛電散。渾然千里,淄澠一亂。雹暗如沙 ,冰橫似岸。逢赴洛之陸機,見離家之王粲。莫不聞隴水而掩泣,向關山而長嘆。」

此外,子山的文學成就,還表現於他融合了南北的文風,而自成一種風格。他的作品,既具有南方的秀麗細膩,又具有北方的豪邁慷慨。二者融合的結果 ,產生了詩人的悲壯瑰麗的風格。

因此,子山後期的作品,常為人所贊譽。北周謄王逌(音由)稱譽他說:妙善文詞,尤工詩賦,窮緣情之綺靡 ,盡體物之瀏亮。(庾開府集序)詩聖杜甫對子山 ,一則說: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懷李白);再則說: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健筆意縱橫。」(《戲為六絕句》);三則說:庾信生平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詠懷古蹟》);可謂頌揚備至了。

(3) 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庾子山的作品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尤其對於唐代,可以說是詩歌的先導。劉熙載藝概說:庾子山燕歌行開唐初七古,烏夜啼開唐七律,其古體為唐五絕,五律,五排所本者,亦不可勝擧。李調元雨村詩話也說:庾子山詩對仗精工,乃六朝而後,轉為五古,五律之始。由此可知,庾子山的作品對於唐代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各種詩體都有重要的影響。楊升菴概括地說:庾信之詩,為梁代之冠冕,啓唐代之先鞭。(談苑醍醐),實在很有道理。

黎淦林   中國文學史綱要)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