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域外詩詞   韓國   頁:  1..  2..  3..  4..   日本詩詞     韓國寓言傳奇    越南詩詞     夏目潄石

夏承燾  域外詞選   神田喜一郎  日本填詞史話  黃遵憲  日本雜事詩   陶俊新  詞在日本的傳播


 

 

 

 

 

 

南韓   李承晚

李承晚(1875-1965),字承龍,朝鮮望族之後。1905年畢業於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1910年獲普林詩頓大學國際政治博士學位 。1945年至1960年,連任四屆總統。1965年卒於夏威夷。

慶州佛國寺懷古
少小飽聞佛國名,登臨此日不勝情。羣山不語前朝事,流水猶存古國聲。半月城邊春草合,瞻星臺下野花明。至今四海風塵定,古壘松風卧戍兵。

遊杭州賦贈
西湖春日泛蘭舟,多謝主人作伴遊。九曲紅橋三印月,居然身在小瀛洲。

錢塘遠眺
錢塘名勝飽聞名,此日登臨暢客情。古塔西南半野色,高樓日夜大江聲。山圍南越千年地,橋出東韓萬里程。獨立斜陽聊極目,江帆落處暮煙生。

以上李承晚詩  (學海書樓 - 黃兆顯老師選講)


 

 

 

 

 

 

 

 

 

 

 

 

 

 

 

 

 

 

 

 

 

 

 

 

 

 

(朝鮮)  新羅   崔致遠    (時中國唐代)

陳情上太尉
海內誰憐海外人,問津何處是通津。本求食祿非求利,只為榮親不為身。客路離愁江上雨,故園歸夢日邊春。濟川幸遇恩波廣,願濯凡纓十載塵。

此詩約作於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離唐之時。
故園歸夢日邊春, 党銀平注:伊尹於湯徵聘前,夢乘舟經過日月之邊。此指思念故國新羅。

酬進士楊贍送別
海山遙望曉煙濃,百幅帆張萬里風。悲莫悲兮兒女事,不須惆悵別離中。

酬楊贍秀才送別
海槎雖定隔年回,衣錦還鄉愧不才。暫別蕪城當葉落,遠尋蓬島趁花開。谷鶯遙想高飛去,遼豕寕慚再獻來。好把壯心謀後會,廣陵風月待銜杯。

原注: 時楊生有隨行之計。

谷鶯遙想高飛去,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遼豕,後漢書朱浮傳朱浮致書責彭寵有云:往時遼東有豕 ,生子白頭,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羣豕皆白,憤慚而還。若以子之功,論於朝廷,則為遼東豕也。」李周翰注:言寵自矝伐其功以為天下第一,朝廷之人如寵功者不少,亦如遼東之豕自以為異。」言彭寵才能淺薄而自大。
遼豕寕慚再獻來,此作者喻己如遼東豕之自謙語。

酬吳巒秀才惜別
榮祿危時未及親,莫嗟岐路暫勞身。今朝遠別無他語,一片心須不愧人。

吳巒,歷唐至後唐,後唐時為大同軍節度判官,石敬塘引契丹兵攻雲州,時巒守貝州,城憫諵咻滿C事見五代史續唐書

題海門蘭若柳
廣城城畔別蛾眉,豈料相逢在海涯。只恐觀音菩薩惜,臨行不敢折纖枝。

蘭若,全稱阿蘭若,阿練若或阿蘭若迦,原意為樹林,意譯為寂靜處空家,為比丘習靜修行之地,後指佛寺。

留別女道士
每恨塵中厄宦途,數年深喜識麻姑。臨行與為真心語,海水何時得盡枯。

党銀平以為作於中和四年離唐之前。

麻姑,神仙傳卷三王遠:麻姑至,年十八九許,於頂中作髻,餘發散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繡,光彩耀目,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入拜方平(王遠),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皆金玉杯盤無限也。餚饍多是諸花果。麻姑自說:自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於往昔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

以上崔致遠詩  (學海書樓 - 黃兆顯老師選講)


更多崔致遠作品

孤雲先生文集卷之一詩
桂苑筆耕錄卷十七,二十詩
檄黃巢書
桂苑筆耕

 崔致遠及其在唐時期的文學創作
雙女墳
 三國史記
·崔致遠傳
 


 

 

 

 

 

 

 

 

 

 

 

 

 

 

 

 

 

 

(朝鮮)  高麗   李齊賢    (時中國元代)      益齋長短句

二陵早發寄呈趙內翰子昂   
夢破郵亭耿曉燈,欲乘鞍馬覺凌兢。雲迷柱史燒丹竈,雪壓文王避雨陵。觸事誰知胸磈磊,吟詩只得髮鬅鬙。塵巾折角裘穿繈 ,羞向龍門見李膺。

李齊賢,生於1287年,卒於1367年,約於元武宗至大年間在世。齊賢字仲思,號益齋,十五歲登進士第,有益齋集益齋詞 (又名益齋長短句彊村叢書)李穡益齋集序有云:年未冠 ,文已有名當時,大為忠宣王器重從居輦轂下,朝(元朝)之大儒搢紳,若牧庵姚公(姚燧),閻公子靜(嚴復),趙公子昂(趙孟頫)元公復初(元明善),張公養浩,(張希孟)咸游王門 ,先生皆得與之交際,視易聽新,摩厲變化,固已極其正大高明之學,而 又奉使川蜀,從王吳會,往返萬餘里。山河之壯,風俗之異,古聖賢之遺跡,凡所謂閎博絕特之觀,既已包括而無餘,則其疎蕩奇氣,殆不在子長(司馬遷)不矣。

趙內翰子昂,元-趙孟頫。   磈磊,即塊壘。

柱史,《史記》索隱曰:「藏室史,周藏書室之史也,又張蒼傳:『老子為柱下史。』蓋即藏室之柱下,因以為官名。」

二陵,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蹇叔之子與師 ,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於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皐之墓也,其北陵,王之所辟(避)風雨也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
杜注:「大阜曰陵」。楊伯峻注:「崤山在今河南省洛寧縣西北六十里,西接陝縣界,東接澠池縣界,《秦誓》序:(
黃老師案:非序,乃序之孔疏 。)『崤山險阨,是晉之要道關塞也。』二陵者,東崤山與西崤山也。《元和郡縣志》云:『自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東崤長坂數里,峻阜絕澗,車不得方軌。西崤全是石坂十二里,險絕不異東崤,』」

折角,《後漢書-郭太傳》:或勸林宗仕進者,對曰:「吾夜觀乾象,晝察人事,天之所廢,不可支也。遂並不應,性明知人,好獎訓士類,身長八尺,容貌魁偉,褒衣博帶 ,周遊郡國,嘗為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其見慕皆如此。」或問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隱不違親 ,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李膺,見後漢書-黨錮-李膺傳

高麗忠宣王(1309-1313在位)。黃老師案:忠宣王名謜,一名璋,高麗王朝忠烈王之子,母忽必烈女齊國大長公主 ,忠烈王因年邁,且喪妃(齊國大長公主)悲傷,致使體弱不能與政,世子忠宣王由此繼統(其妻為忽必烈曾孫女薊國大長公主)。繼統後大事改革,奸臣等逼忠宣返位於忠烈,又讒言使忠烈廢去忠宣 ,不果,而返為忠宣所囚禁。時(中國)元成宗已卒,武宗即位,而忠宣因與擁立武宗有功,為武宗所寵遇,為元室授(忠宣王)瀋陽王封爵 。其後因其新政反對者仍烈,得元之准,忠宣將王位傳於世子,是為忠肅王,而留元京,起萬卷堂,廣集內外古今書籍,聘李齊賢,趙孟頫等研究古籍。後與元宦者有隙,英宗時發配吐蕃 ,李齊賢等切疏,三年後召還。忠肅王十二年,沒於中國,梓宮亦於同年歸高麗。」又案:「元時高麗立為征東行中書省,忠宣王主之 ,而居元京者多,故柳得恭高麗詩云:『結識中朝趙子昂,風流都尉瀋陽王。教人提舉征東省,留醉蘆溝萬卷堂。』(有宋秘閣藏書14870卷)」

高麗  忠烈王(1275-1308)忠宣王(1309-1313)忠肅王(1314-1330)在位

以上李齊賢詩  (學海書樓 - 黃兆顯老師選講)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