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何滿子   桑槐談片


    林語堂生活的藝術  何滿子桑槐談片  王力龍蟲並彫齋瑣語      季羨林散文選      黄苗子散文鈔     豐子愷散文鈔

    何滿子   (1919-2009)浙江富陽人,著名雜文家,曾先後在胡風案,反右運動,文革期間受到衝擊


(7/2012)

炒作史觀  

        當今市場"炒"風甚熾,炒股票,炒房地產,炒期貨,炒無形資產,乃至沿途持貨自炒及連檔共炒,花樣繁多,都是"爭利於市"的話頭 。文化市場也這炒那炒,所謂"有償新聞"就是炒的操作手段。至於炒文稿則有標價拍賣,炒出版物則有首發式,簽字售書之類,都是營造轟動效應的推銷技術 。最紛紛攘攘的是炒歌星,炒影星,炒笑星,炒電視明星。有自炒,有他炒,有合伙起哄的互炒,於是文化一片繁榮。

        或曰,這是伴生於市場經濟的花招,前所未聞焉。對曰:哪堶! 這是自古有之,史有明文的。不必去翻書求索,僅憑熟記的常識,就可以背出連串的事例。舉其尤者,如戰國策堸O有毛遂自荐,漢書埵"願受長縵 ,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的終軍的自炒 ; 東漢季世大批名士有"激揚名聲,互相提拂"的互炒 ; 唐代有楊敬之"到處逢人說項斯"的他炒 ; 韓柳,元白眾人之間的互炒 ; 宋代也有歐陽修炒蘇軾的"當避此一人,放出一頭地"的他炒以及蘇黃諸人間的互炒。這些只是略舉熟例,炒風真是自古皆有綿延不絕的老章法。

        自炒炒得最具轟動效應,其想象力遠遠超過時下廣告設計師的當推初唐間的詩人陳子昂。其炒法也是文學史上熟知的佳話。轉述怕走樣,抄一段唐詩紀事引自獨異記的原文吧:

   子昂初入京,不為人知。有賣胡琴者,價百萬,豪貴傳視,無辨者。子昂突出,謂左右曰:"輦千緡市之。"眾驚問,答曰:"余善此樂。"皆曰:"可得聞乎?"曰:"明日可集宣陽里 。"如期皆往,則酒肴皆具,置胡琴於前。食畢,捧琴語曰:"蜀人陳子昂有文百軸,馳走京轂,碌碌塵土,不為人知,此樂賤工之役,豈宜留心!"舉而碎之 ,以其文軸遍贈會者。一日之內,聲華溢郡。

        瞧,他玩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花樣,買琴來了點廣告投資,請人吃飯來了點感情投資,當眾贈文來了點簽名售書,剎那間就把自己在京都堛ˉ鬗F。此事可供炒家作揣摩之用。

        他炒炒得最厲害的要數敝同鄉之炒曹操,他的炒作自然別有目的。三國志 - 魏書 - 武帝紀裴注引魏略云:

   孫權上書稱臣,稱說天命。王(曹操)以權書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下文果然是陳羣等勸曹操應天命代漢稱帝云云。)

        孫權的狂炒曹操別有用心,可以不論 ; 曹操將此書遍示於外,這一炒是作是經過了有效擴散的。但曹操說孫權不僅是炒他,簡直是烤他。此事關係也不必詳說,但曹操此語的話面意義却是可玩味的,烤過分了,即加熱過度,是要把人烤死的。

        當前也頗見"踞人著爐火上"的炒法,分明是不怎樣的小說,却炒得來說是"劃時代的傑作" ; 分明此人僅有小成就,就炒得來稱為"大師","巨擘"。和那些些吹捧扭屁股歌星的所謂"天皇巨星","實力至尊歌手","靚仔偶像"之類的炒法有何區別?加熱過高是會把人烤死的。

1997年5月

(5/2012)

讀劉孝標廣絕交論

    朋友雖是五倫之一。但在宗法倫常關係中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倫,而且帶有鬆散性質,權利和義務的授受只受道德約束,而沒有法律和名分上的强制遵從的性質。五倫中的另一倫君臣(主奴 ,中古以前的長官與屬員)本來也沒有血緣關係,但封建統治秩序要求下級絕對服從,所謂"君要臣死,不得不死",抗命是要丟命的 ; 夫妻這一倫是血緣關係的"肇端,兩邊雖無血緣關係,而且名義上還是"敵體",可是男權社會中婦女也只得將命運委之於男人,動彈不得。因此只有朋友這一倫,是自由自願,好則合,不好則散,鬧了別扭可以絕交,不像其他四倫那樣一輩子也掙不脫。

    然而朋友畢竟是五倫之一,所以古人因倫常觀念的熏冶,道德的約束還是十分重視,訂交之後絕不許背信棄義,否則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背友賣友的一方就要被輿論所譴責,為社會所不齒 ,弄得身敗名裂,無地自容。其重視朋友這一倫的程度,可以從古人要公開發表絕交書一事看出。遇到彼此意見分歧得不能調和,感情破裂到難以彌合時,就公開宣示絕交,即聲明彼此再無相互間的義務 。那最著名的例子就有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儼然就和今日的"夫妻協議離婚"和公開聲明"脫離父子關係"同等的鄭重其事。後漢朱穆和梁代的劉峻(孝標),還為薄俗的朋友道斷而分別寫了《絕交論》和《廣絕交論》以深長慨嘆之,足見那時對朋友關係的重視。

    時至今日,封建宗法制的五倫價值觀都該而且已經重新評價,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如嚴格的嫡庶之別)四倫中 的封建宗法性的苛嚴落後的內容都須淘汰。只有朋友一倫,本來是自由的結合,只要不是相互濟惡,相助匿非,如江湖上的哥們兒那樣抱成一團幹歪門邪道,或無原則地拉幫結派以外,人際間應守的道義仍然值得重視和遵守,因為那是彼此平等相待,和其他封建倫理關係的無選擇,不公平,沒理性的結合是兩碼事。

    世人常將人際的朋友關係分類為道義之交或勢利之交,患難朋友或酒肉朋友等等,以區別朋友的良莠。但勢利之交不過是說世態炎凉,有勢有利可圖則相交,無勢無利可圖則離棄 ; 酒肉朋友也不過就是有吃喝而聚合,沒吃喝即散伙而已 ; 還沒有揭示出韓愈在《柳子厚墓銘》中所說的那種當面輸心,背後捅你一刀的"落井下石"的凶險之行,也即劉孝標在《廣絕交論》中所論述的"三衅"之一的"敗德殄義 ,禽獸相若"。劉孝標也將朋交之交分為"素交"和"利交"兩類。"素交"意即純潔的不帶私心雜念的交結 ,也即孔子所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當然不是薄情的意思,取其冲和淳正之義,大抵和常說的"道義之交"相當 。"利交"則細分為五類,是為勢交,賄交,談交,窮交和量交。"勢交"和"賄交"容易理解,後三種須略作述說 。所謂"談交",指互相吹捧,標榜提拂,使彼此成為共存共榮的哥們兒的意思。所謂"窮交",指急難有需要時相互扶持,因同病相憐而結合 ,脫了患難,就可以彼此不顧乃至互相傾陷的利用性質的交往。所謂"量交",指甲給乙多大的好處,必須從乙那埵泵^同量好處,而且在感情投資前就計算着利息的錙銖必較的買賣 。劉孝標認為"因此五交,是生三衅","利交"終于會導致"敗德殄義,禽獸相若" ; "難固易携(意為離背),仇訟所聚" ; "各敷嘔K,貞介所羞"的三種惡果。劉孝標此論,可視為邏輯較完整的交友觀。

    劉孝標此論是感慨于同時人任昉生前喜友好客,照顧提拔了很多人,而那些生前趨奉受恩的人,在他死後却忘恩負義,對任昉的遺孤視若路人的炎凉的薄俗而發。其實,那些勢利朋友只是因任昉已死,無可利用而散去,還沒有計算傾陷朋友,現在看來還不能算是喪德敗行,只是薄情而已。那時文人間的交游情况,最壞也不過如此,比起我們今日目睹的背信棄義,賣友求榮,置人於死地的無所不用其極的狠毒來,任昉的那些 朋友還不能算是小人,至少只是利己而不損人。古今相衡,那時的"利交"在今日倒可稱為雖不好却也不算壞的朋友了。

1998年3月

(3/2012)

公主告狀

   《打金枝》是一齣很流行的傳統戲,原是傳奇《滿床笏》中的一折,京戲和各種地方劇種至今都還在舞臺上搬演不衰.......................。

        故事是,唐代宗的女兒升平公主,下嫁給郭子儀的兒子郭曖,自恃是金枝玉葉,驕縱無比,郭子儀做壽,他竟不肯向公爹拜壽,郭曖於是打了她,鬧了一場喜劇性的糾紛。這事並非平空結撰 ,兩唐書都隱約有所記載 ,文太煩,《通鑒》最簡括,引錄如下:

   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耶? 我父薄天子不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耶?」慰諭令歸。子儀聞之 ,囚曖,入待罪。上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姑)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唐紀四十 - 大曆二年》)

        這雖是一件家庭兒女間小事,內容却極為豐富。郭子儀父子處在一個尷尬的地位,以公主的身份,郭氏父子是臣,理應俯伏 ; 以家屬關係,他們是公爹和丈夫,有權駕馭,這種封建倫常的交叉錯位使他們的關係很難擺平。這堶掄椏o涉一個擁有重兵的功臣和皇帝之間的十分敏感的關係,郭曖這番話又正好是觸在這個敏感點上 ,事情鬧僵了會使關係破裂,不可收拾。郭子儀只好把兒子綁起來,把球踢到皇帝那一邊去,讓親家去發落。代宗也很明智大方,既不責備女兒,也不歸罪駙馬,只說小夫妻閨房口角 ,哪能如此認真,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場倫理糾紛於是解决。

        代宗還引用了一句不癡不聾,不作家(姑)翁。」的鄙諺,這是中國傳統的處理家庭糾紛 的妙訣,人人耳熟能詳,確是父母對待子媳妯娌之間爭執的息事寧人之法。裝作不見不聞,假糊塗,免得多惹是非,那意思也和現在常聽說的"宜粗不宜細"的道理相通。有些麻煩事,追究下去往往不知該由誰來承擔責任,說不定弄得不好事情還會惹到自己身上來,最明智的辦法就是裝糊塗,不去追究,彼此省心,天下太平。

    假如代宗皇帝聽了女兒的哭訴,心中想到:好麽 ! 原來這個天下是你們郭家不想要,才讓給我來當皇帝 ; 倘若你們想要了,我的皇位豈不是你們隨時可以收回去? 這小子居心叵測,逆天妄上,反形已露,後患無窮,得趕緊收拾。如此一想,龍顏必然震怒,事情就不堪設想,結果就會不是魚死,就是網破,這叫做小不慎則亂大謀。郭子儀確也是憂心忡忡地怕皇帝會這樣想的,這樣想也是合於邏輯的,所以才回來責打了兒子幾十杖,表明自己的忠心不貳,請皇帝老子放心。老謀深算的郭子儀很識相,皇帝雖然表示了宜粗不宜細,或既往不咎,但還要察看他的表現的,於是給了兒子一頓皮肉教育,這是封建制度下做臣子的人遠全身之道。

    升平公主這面,告狀沒有告准,是敗訴的一方,心媟穔M不免委屈。皇帝選郭曖作駙馬,一面是酬勞和拉攏郭家,也未嘗沒有派個女兒到郭家去窺視動靜,起點克格勃作用的意圖。郭子儀知道這位金枝玉葉是得罪不起的,把兒子打一頓,也是給媳婦一點面子。在這上面是絕對必須"不癡不聾"的。宜粗或宜細,得由身分來决定,上面為了省心,可以一床錦被蓋過,下面當事人未必能心悅誠服,疙瘩不解開,積忿於心,也有釀成不測的可能。皇帝可以表示大度,不搞察察為明,夾在中間的郭子儀不能不理順和公主媳婦的關係,可謂煞費苦心。

    最可憐的是倒霉蛋郭曖,為了掙一點男子漢的面子,落得挨一頓的下場,因為他是最軟弱的一方,活該吃虧。從此只好謹小慎微,委屈求全,不再在老婆面前暴露思想,免得她去打小報告了。

    一齣小小的喜劇,包含了那麽多複雜的人際關係的內容,政治,倫理,法律等等,樣樣包括在內。雖是封建社會上層發生的故事,但至今還能給人以啓發,教人懂得人情世故 ; 大至天下國家,小至家庭父子間的瑣事,無不可以用作參照獲致教益。當然有些微妙之處不宜點破,觀眾心領神會,自然演繹出更多的內容來。

1991年10月

(1/2012)

   太史公曰“得勢而益彰

 《史記 - 貨殖列傳》有一段論孔子弟子子貢的話,十分有味:

        子贛(貢)既學於仲尼,退而.....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結駟連騎,束帛之幣以聘享諸侯,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夫使孔子名布揚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此所謂得勢而益彰者乎?

    古代的大商巨賈,與統治人物拉關係的不多,不像今日的大企業家,金融巨子都要傍"大腕",旅游或因業務商洽出國,到達國的上層人物或元首都要接見,"分庭與之抗禮"。細數春秋戰國時期,與權勢人物拉近乎的大賈,似乎只數得出呂不韋一人。可是呂不韋之結交在趙國作質子的秦公子子楚,即後來的秦莊襄王,是有政治野心的。他送給子楚一個美姬,據說肚媄h着後來的秦始皇。這雖是疑案,但呂不韋後來做秦相,封十萬戶,號文信侯,着實顯赫了一陣。他做的是"奇貨可居"的冒險家的買賣。而子貢,文人出身,以財貨結交國君,除了社份光彩一點,似乎不見得有什麽政治圖謀,司馬遷只說他是為老師孔子揚名。試想弟子尚且與國君分庭抗禮,則老師的身價自然也被抬得更高了。此所謂孔子之名得子貢與國君分庭抗禮之勢而益彰也。

    當今的機靈鬼深明得勢而名益彰的三昧,當然不是為老師或旁的人去聘問諸侯,而是為炫耀自己的文名和掙社會地位。他那些用媚俗的作品賺來的束帛之幣也用不着去賄贈國君,要那樣,就是低檔次的投機家或馬屁鬼,繃不出文人的架勢來了。他也不貪圖權力人物給他另外的好處,只消接見一次,應酬幾句,大人物說過"我讀過你的書"之類的話,就受用不盡了,就凭這點分庭抗禮的寵遇就可以窮吹一番。自己不吹(或裝作不吹;要不吹,人家鬼知道大人物和他怎麽接觸的?鬼知道接見時說了些什麽),也有以抬轎子吹喇為樂的人代他宣揚,作為理應捧場的最佳証例為之宣揚,使之身價百倍,而在"趙大爺田都有三百畝啊,他老人家的話還會錯麽"的庸俗心態彌漫的世界堙A這種宣揚手法是很管用的。

    "得勢而益彰",太史公一語道破,這一千古心傳,至今為機靈鬼沿用不息。

2002年8月

(11/2011)

嘴上文章   空對空

        少年時,我的一個舅舅常給我們小輩講述歷史故事,用以佐證他對我們的道德教訓。給我最深印象的是,一次他告誡我做人不該拍馬屁,向人阿諛,講了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南燕皇帝慕容德君臣互調的故事 。以後讀史,讀到這故事,真如恍見故人,印象於是格外深刻。覆述怕走樣,在此就直錄晉書 - 載記 - 慕容德傳的原文吧:

    「後因宴其群臣,酒酣,笑而言曰:"朕雖寡薄,恭己南面而朝諸侯.....可方自古何等主也?"其青州刺史鞠仲曰:"陛下中興之聖後 ,少康,光武之儔也。"德顧命左右賜仲帛千匹。仲以賜多為讓,德曰:"卿知調朕,朕不知調卿乎!卿飾對非實,故亦以虛言相賞,賞不謬加,何足謝也。"」

    這位刺史大人拍馬拍得沒個邊,竟把地僅數郡的一個小國之君歌頌為可比夏代中興之主少康和東漢開國之君光武帝,他以為上頭總是喜歡人戴高帽子的,就按照這一心理定勢灌迷魂湯 ,反正胡吹一頓不花錢,又能討好。不料慕容德倒是個可兒,非但還有點自知之明,而且十分滑稽,接過球來就用原招擲回去,空口賞他一個大數目,這番回答得極妙;你既然拿我開玩笑 ,那我也就以玩笑來回敬。彼此都空對空,只有嘴皮子上熱鬧一番。

        這件事還有點特別的是,古來只有臣子向皇帝和上司以諷喻的方法,轉彎抹角地諫諍,名之曰"譎諫",這回倒是臣下胡說,皇帝反過來譎諫式地譏薄他一頓 ,慕容德真夠意思。

        當今之世,抬轎子吹喇叭的現象可謂多矣。被抬被吹被戴高帽子者,對各種贊譽歌頌都受之而不辭,而且還是樂呵呵的。有時或心有內愧,假謙虛一番,乃至對歌功頌德者假意薄怨幾句,也都是如朱熹所說:"其詞若有憾焉,而實心喜之。"捧來捧去捧得海濶天空沒個邊。這種狂捧濫諛,大焉者用於造神,小焉者則用於炒熱某個大腕。雖然比照二十年前的上下狂吹鶯歌燕舞,放衛星之類的"浪漫主義"大發作已是小巫,但大大小小的無意吹捧或說滑了嘴的歌贊之辭依然洋洋乎盈耳。不過時新術語,已一律稱"炒"了。

        視角縮小至文場,不但一些才子哥兒們之間互相吹捧,互譽對方的並不怎麽樣的作品為了不起的傑作,炒之不已,連多數批評,也大抵按"炒經"辦事,把勉强可讀的小說捧成世界水平,最高價的形容詞滿篇。筆者曾戲稱這號廉價的稱美評論為"多糖哲學",保証不致招怨,可使受者甜絲絲的,渾身飄飄然,雲媄堙A却從未見有人對這些不虞之譽來點兒抗辯,像慕容德那樣地視過分的阿諛為對自己的調侃。温習一下這位南燕皇帝的故事是很有意味的。至少鑒古知今,也可莞爾一笑。

1997年4月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