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文若稚   廣州方言古語選釋   頁: 1..  2..  3..

 古典詩文常見典故   字辨   常見錯別字  每日一字(林佐翰)   錯別字逐個捉(江川)    古代漢語八千詞   精緻的中文


在市井中,常會聽到流嘢流口水貨;近三十年在新聞界又流行流電這新詞語 。人們都認為是俗語土話。其實,作為單詞的是個古語詞。

流的本義是水行也。從此引伸出很多用義,其中之一是:流者,無根源之謂也。用這種引伸義的例子,是荀子致士篇》:凡流言 ,流說,流事,,流謀,流譽,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況提出了言,說,事,謀,譽,流,愬六種東,都用「流」作修飾狀詞,可見「流」是個單詞 。更早的用例是《書・金滕》:「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有人說這個流言是個複合詞,有人說是兩個單詞 。我以為應作兩個單詞來理解。因為「流言」以及「流言蜚語」等成語是在以後才形成的。在《禮記・儒行》:「往者不悔 ,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這例堛「流言」就是個複合詞,不能拆開來解。總而言之,「流 」是可以作單詞的。

廣州話「流嘢」,就是 按這個古語詞用義而組成的;「流口水貨」是俗化的口語。至於「流電」即虛假的電訊,消息卻是近四十年在新聞界形成並滲入社會的新語詞了。


廣州話的歎茶歎世界等短語的,外省人聽來固然莫名其妙,廣州人用起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認為是廣州話特有的土話。其實,它是沿用古詞古義,並加以引伸而使用的。

二字,在古代是各有本義的。段玉裁在說文注中有說明:古,歎與嘆義別,歎與喜樂為類,嘆與怒哀為類。

說文說:吞歎也,一曰太息。所謂吞歎,意即吞聲而呻氣。例見王風中谷蓷:中谷有蓷,嘆其乾矣,有女仳離,嘅其嘆矣。

,據段注本說文說:吟也。謂情有說(悅),吟歎而歌詠。據此又引伸為讚賞,讚美,贊同的用義,前者例見樂記: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引吭高歌謂之倡(唱),低聲和吟謂之歎。後者例見郊特牲:孔子屢歎之。是讚賞的意思,用的是引伸義。

但是由於古代兩字可假借,古書中常有嘆曰歎曰之類的用語,究竟是作讚賞地說還是悲哀地說,就要聯繫上下文意才能明白。加上我們現在受的多是語體文教育,在意念上慣性地存着是悲哀歎息的概念,所以就不知其所以然。

廣州話的歎茶歎世界」,就是據讚賞,讚歎的古義使用,並且引伸出有「享受」的語意。


在廣州口語中,凡涉及到「退都」說作「褪」,如「褪後幾步」,「行路打倒褪」,又駕駛車船,有「車前褪後」的用語。

「褪」,吞去聲。本義是卸除衣裝,引伸為花木凋謝,顏色減退的狀詞;再引伸為卻退,是個動詞。在唐宋詩詞中常見的是用上述的一,二兩義(網主按:蘇軾《蝶戀花》有「花褪殘紅青杏小」);在元雜劇散曲中則多用作退義 。例 如元雜劇《昊天塔》中,楊令公唱詞有:「俺和番家戰久,被他圍如鐵桶。向前呵,褪後呵,路不通。」又《瀟湘雨》一折:「待趨前,還褪後,我則索慌施禮半含羞。」又《勘頭巾》的《六么令》也有:「他那媬ぇ徶肏e,俺這媟N馬心猿。」等等。

可見,作為卻退用義的「褪」這個語詞,極大可能是宋元傳下來的。

現在,有f人把「頓氣」(呻氣)寫作「褪氣」,又「振去衫上面啲灰塵」的「振」也寫作「褪」,這是音近誤寫。


凡是體質虛弱,或為人怯懦,廣州人謂之。有孱仔一詞,例如你體魄乜咁孱,意指體弱,又被人地拋吓浪頭就窒晒,意指懦弱。

,今多讀鋤閒切,有虛弱,怯懦,並引伸為謹小慎微,低劣等用義。例如: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趙王見)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趙相貫高,趙午等年六十餘,故張耳客也。生平為氣,乃怒曰:吾王孱王也!」,指趙王張敖懦弱之意。又如晉書.張載傳》記載作《榷論》一文,有「孱夫與烏獲訟力,非龍文赤鼎,無以明之。」,孱夫即指弱者。《新唐書陳子昂傳》:「子昂上書嘆七驗諫止之曰『.....蜀土尪孱不知兵,一虜持矛,百人不敢當。』」,「尪孱亦即羸弱之意。

在現代漢語中,已少用這個的單詞,可見是遺留在廣州方言的古語詞。


(佢)

普通話的「他」,廣州人則說和寫成「佢」。「佢」不但不是土話,而是唐宋間的中原語詞的「渠」,它傳入廣州方言後一直沿用下來,被用「佢」作記寫。

大概早在南北朝,中原地區人民在口語上,自稱說「儂」,對稱說「伊」,他稱說「渠」,這種稱謂的範圍廣闊的。由於口語被認為俚俗,一般文人不願寫入詩文,用例不多(特別是初唐)。但在一些有膽識,敢於吸收民間語言的文人的著作中,還是有所反映的,例如韓愈《贈張籍》:「薄暮歸見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賀言,此是黃金產。」再如南宋的陸游,楊萬里和張元幹等詩人的詩,都常用這種稱謂,陸有「人知自渠事,道行君有命句」;楊有《鴉》詩:「稚子相看祇笑渠,老夫亦復小盧胡。一鴉飛立鈎欄角,仔細看來還有鬚。」張元幹冬《夜有懷》詩,也有「生涯今易足,卅態莫嗔渠 」句。兩宋詩中用「渠」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之,都反映了「渠」是南北朝以後的口頭常用語。直至元以後,才逐漸被「他」代替,但也未完全消失。

隨着中原人口南移和貿易交通的頻繁,「渠」這口語傳入廣州方言區,人們按形聲構字原則,造了個「佢」方言字來記寫。這種音義不變而形變的方言字,是不少的。

朱熹《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間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網主附例


  「爛叻」,「爛衰」,「爛好心」,「爛平爛賤」。

在一狀詞前加一個副詞「爛」(上聲),構成一個短詞,在廣州話中是常見的,如「爛叻」,「爛衰」,「爛好心」,「爛平爛賤」等等。這個副詞在現代北方話中是沒有的,但它原是宋元明間的中原口語。

爛(早期作爤)的本義是過熟,用火煮物過熟,或水果熟透,都謂之爛。並引伸為糜也,腐也,敗也,破也等,作為狀詞,古今仍然沿用。過熟而引伸「極也」,「甚也」,作副詞用的,人們是比較陌生的,到今天祇保留在廣州方言之中,宋蘇軾《寄題刁景純藏春塢》詩有「櫻桃爛熟滴階紅」句;楊萬里《午憩》詩有「嫩綠桐陰隔道遮,爛紅野果壓枝斜」句;這兩個「爛」字決不能解為破爛,腐爛,而是應訓為「極」即極熟,極紅之意,是作副詞用的。

元明話本中有明確的用例,如《醒世琩.杜子春三入長安:我當初要銀錢用,(家產)都瀾賤的典賣與人了.....。瀾即爛,同音記寫。又如《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寫一法師設壇驅邪,妖怪刮起妖風把他道冠吹走,連忙使人去尋,祇見門外有個尿桶,這道冠兒浮在尿桶面上。撈得起來時,爛臭!如何戴得在頭上?這些語例的,都是極,甚,很的意思。

可見「爛衰」一類的語句的「爛」並非土話,而是從中原傳入的。


   好晏起得晏晏晝食晏」。

     晏,據古籍注解,是指晴朗無雲的天氣。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這種天氣對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首先引伸出「安也」的含意。如「河清海晏」,「海內晏如」的詞語。由於晴朗無雲的天氣,是在日出後一段時間才充分表現出來,於是又引伸出「遲也」,「晚也」的用義。

   《論語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對曰:「有政」。(冉有從季氏的私朝回來,孔子說:「為什麽今天回來這麽晚呢?」冉有回答說:「有國家的政務。」)

   《禮記內則》:「孺子蚤寢晏起,唯所欲,無食時,由命。」

         都是用日上三竿,乃云時晏義,廣州口語用」字的多指此意。

   《淮南子天文訓》:「(日)至於曾泉,是謂蚤食;至於桑野,是晏食。」(按:曾泉,桑野是古代天文學中假說的天上方位稱)。「蚤食」,「晏食」既是當時的時間稱謂(有如我們今天說的早上,中午),又是人們生活作息的模式。

    可見「食晏」,「食晏晝」,是有來源的。至於用「晏」字作為「飯」的代名詞,(食晏代表食中午飯)恐怕是後來廣州人民的創作了。


普通話「整個」,到了廣州話都改「成個」,例如「成個澳門」,「成個世界」,單詞如「成日去逛街 」,「打咗成晚通宵麻雀(將)」等等。「成」有「整」,「全」義。「成 」是個多義詞,《中華大字典》收錄義項共三十六條;《辭海》壓縮為十四條。

「 成」唯一音,《廣韻下平清韻 》,「成,是征切。畢也,就也,善也,亦州名,亦姓。」但「成」有「整」義見上古遺留下來的。

例見《詩齊風猗嗟 》二章:「猗嗟名兮,美目清兮,儀既成兮。終日射侯,不出正(征)兮,展我甥兮。」「成」,各家均訓為「整」,即整齊之義。
又《左傳
成六年》:「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諫曰:『不可,吾來救鄭,楚師去,吾遂至於此,是遷戮也。戮而不已,又怒楚師,戰必不克。雖克,不令。成師以出,而敗楚之二縣,何榮之有焉?』」
按「成師以出」於《左傳
宣十二年》亦有此語。所謂「成師以出」,即今語「出動整支隊伍」意。


(夾)

用筷子取食,廣州人通稱為,如夾餸。北方話極少用,多說用菜。廣州話的,也是來自古詞語

我們每天必用的筷子,自古以來有過不少名號,最早叫做,或寫作,音同形義,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紂為象箸而箕子唏的用例,可見象牙筷子歷史之長。秦漢間,亦有稱作的,區別處前者是用竹造的,後者是用木削成。例見禮記曲禮:羹之有菜者用梜。再後。普遍稱為。有本菽園雜記的筆記說:吳俗,行舟諱言住。箸與住同音。故謂箸為筷兒。筷子一名起源是否如此,姑妄記之。以上多個名號,唯獨這個名堂流傳不廣,漢以後古籍,極少見此用例。

是個名詞,按古語慣例,可變為動詞,因此用取食的動作亦可叫做。這反映了廣州方言區是曾稱筷為的,所以保存着這個動詞。是近代的簡寫而已。


卒之

卒之,是古漢語中兩個虛詞連用 ,並非一個詞語,但在廣州話中卻形成為一個口語詞,不論是老少婦孺都在文縐縐地用卒之作副詞。

,終也;,至也。卒之是個先秦用語 ,義同終於,最後,結果。例見莊子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 ,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敖於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衛君而事不成,身菹於衛東門之上,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 ,是子教之不至也。後人亦有寫作卒至的 ,如宋洪邁容齋三筆劉項成敗條:羽乃曰:『・・・・・・・今定天下 ,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懷王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一』。於是陽尊王為義帝,卒至殺之。古籍中用副詞的例子很多。

廣州話中用這文言虛詞作口語詞的例子很多。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