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江譽鏐(南海十三郎)  小蘭齋雜記 ・ 浮生浪墨   與   江孔殷    頁:  1..   2..   


厚古薄今何所指   梨園藝術缺精華

    病院近來一病人鄭君,彼為自大陸來港者 ,余詢其職業,則在大陸演粵劇,彼為名伶白駒耀之徒孫,王清奇之徒弟,抗戰時在梧州演劇,戰後始露頭角,惟在大陸方面,對抗戰時落鄉班之演員,十分低視,縱使未曾在淪陷區演劇者 ,亦不得嘉勉,而彼等演劇,生活甚苦,月得百數十元而已,至所演劇本,原●粵劇,以古裝歷史劇為主,近來已改演時裝劇,以現代共黨把持下之社會狀為背景,宣揚彼所謂馬列主義 ,對古裝歷史劇,認為不合現實,續漸淘汰,把粵劇之傳統藝術,歸於消滅。粵劇演員有以為舊劇應演舊歷史劇本,縱反映現實,亦不能忽略歷史價值 ,而主持戲劇運動者,認為歷史劇不適宜演出,於現代觀眾無補益,且謂歷史已成為古代陳跡,在新文學無地位,提倡演歷史劇而不喜演現代劇者,謂之厚古薄今,意識須矯正。故目前大陸之粵劇 ,已無大花大朵大紅之演出,而側重爛衫爛褲之農民階層生活,對娛樂性減少,只重口號宣傳,內容簡單,觀眾對粵劇之興趣,現已減低。

    鄭君來港,已棄粵劇生活,在某置業公司工作,其妻李小姐,亦為粵劇花旦,名伶李瑞清之妹,近亦卸卻歌衫,不再演劇。蓋一則來港,無私伙衣服,二則香港粵劇,亦非好景,不足以為生 。至談對粵劇觀感,彼夫婦均謂粵劇原有精彩,在古本排場,縱編新劇,亦需仿照排場,始能保存粵劇原有藝術,如昔之江湖十八本,每套均有精彩之排揚 ,演員有表演技術之機會,即舊劇如別窰回窰四郎探母五郎救弟三氣周瑜武松殺嫂出昭關打洞結拜山東響馬,與及採自京劇排場之獨木關烏龍院宇宙鋒虹霓關病挑安殿保等齣頭 ,及南北均有演出之 三娘教子六月飛霜玉堂春等劇 ,其藝術永傳不朽。而大陸方面斥為厚古薄今,似將古代藝術估計過低,如以為厚古薄今,則舊形式之詩詞歌賦,何嘗無價值,若以古文學為不合現實,則今人何嘗不仿照古形式詠詩填詞 ,可見偏激之論。而香港與大陸之粵劇,同樣藝術低落,目前粵劇之趨勢,頗近文明劇演出,而加以幾支新曲,便作粵劇看,鑼鼓亦不善用,演劇不照排場,只求新穎,有何藝術可言? 無怪粵劇,日漸冷落也。鄭君雖非名重一時之演員,亦有廿餘年之演劇經驗,其見解不為無理。至大陸對舊有之劇本,動輒抨擊,如提倡民族思想之舊劇,如岳飛花木蘭等 ,即謂為過於側重胡漢之爭,挑撥民族感情 ; 如文天祥等劇,提倡氣節者,彼輩亦認為迂腐。余之舊作南宋忠烈傳女兒香等劇 ,因得觀眾歡迎,亦被抨擊為有毒素戲劇,近亦禁演,可見大陸戲劇界度量之狹隘,而新編之劇本,亦無藝術之精華也。

工商晚報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

縱反映現實一句疑為縱不能反映現實

網上資料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TalkCantoneseOpera/page00008。aspx

《江湖十八本》,是十個行當的「首本戲」,各種腳色的演員都有當主角的機會。

《寒宮取笑》,是公腳與正旦的首本。
《三娘教子》,亦是公腳與正旦的藐本。
《三下南唐》(後來改名《劉金定斬四門》),是花旦與花面的首本。
《沙陀借兵》(後來改名《石鬼仔出世》)是總生的首本,不過後來名伶石燕子演出這齣戲時,改編為長劇,已成為小武首本。
《六郎罪子》,是武生首本。
《五郎救弟》,是二花面首本。
《四郎探母》,是武生首本。
《酒樓戲鳳》,是小生、花旦首本。
《打洞結拜》(後來改名為《夜送京娘》),是花面與花旦首本。
《打雁尋父》(一名《百里奚會妻》),則是公腳與正旦的首本。
《平貴別窰》,為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仁貴回窰》,亦為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李忠賣武》(一名《魯智深出家》),是二花臉的首本。
《斬二王》(後來改名《陳橋兵變》),亦為二花臉首本(二花臉演趙匡胤,搽紅臉)。
《辨才釋妖》,為公腳與花旦的首本。
《高平關取級》(「級」指「首級」,即頭顱,由此可知粵劇初期還沿用徽班的詞彙,不稱「人頭」而稱為「首級」),是小武的首本,完全用「南派」的打法。
《高望進表》,是二花臉的首本。
《金蓮戲叔》,是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由「十八本」可知,十種行當之中,以公腳及武生(末)、正旦(旦)、小武(小)、花旦(旦)、二花臉(淨)等五個行當的戲份為多,此中獨缺丑生行當的首本。這五個行當,加上丑生,就發展成為今日的「六條柱」制度了。

人事滄桑餘幻影  不堪回首話梨園

     偶至新新酒店茶茗,遇粵劇中人,相談粵劇救亡運動事,據云今歲粵劇演出,最失敗為劇本,誠以目前已無編劇人才 ,多由普通撰曲者編寫,所編劇本,劇旨不明,劇情不緊張,觀眾懨懨欲睡,焉能持久演出? 並謂目前編粵劇,每本三千元,只萬餘字一本,比較寫稿優厚,一年可寫四五個劇本,不愁銷路。余聞言,不禁嘆息,而最重要還是演員排練嚴肅,始有可為。因憶戰時省會曲江,粵劇界亦一度厄運 ,當時日機時來轟炸,市民每晨即往郊外避驚報,故每晚上早睡,不暇往看演至夜之粵劇,而當局禁令,每星期限演粵劇兩夕,粵劇演員,一月只得八日演出,所得工資,不足以維持生活 。時余在廣東省立藝術院任職,亦關懷粵劇,當時曲江,話劇演出收入比粵劇為高,余乃告諸粵劇界,果欲復興粵劇,當如話劇一樣精心排演,切勿敷噥t出,令觀眾失望。至每星期只演兩夕 ,純因演出劇本無補益於社會,不合抗戰需求,純粹鬧劇,當局固加取締,而觀眾程度近年已提高,對舊粵劇已不愛好,故劇本亦成問題,余乃以南宋忠烈傳》 一劇,給與練醒民、花旗妹、何慧貞、李玉顏、少玉棠、詩百篇、李華亨、吳少華等排演,每日餘暇,均研討劇本,熟誦曲詞,排演經月 ,始行演出,①一切認真 ,表演嚴肅,故演員雖屬平凡人物,而演出比諸大老倌,更見精彩,而當局亦解禁令為每星期演四夕,每晚均告滿座,演員生活,遂見好景。而余續以舊作紫塞梅花雪擁藍關孔雀東南飛趙飛燕五代殘唐等劇 ,給與各演員排演,每劇均演一月以上,備受觀眾歡迎,蓋演出認真,並無兒戲故也。

     戰後人事滄桑,當局對粵劇又不看重,不加指導,任由演員苟且上演,故昔日之嚴肅已不復見 ,而粵劇藝術 ,日益衰落。近年粵伶屈處香港,演出時間甚少,每年僅演數台,又無長期組織。閒時精心排練,始能令觀眾滿意,而香港粵班,盡為臨時班,將近開演,始召集演員,分派劇本,曲詞未熟 ,表演未臻至善,即行演出,焉能吸引觀眾? 故無好劇本固為粵班衰落一原因,而不認真排演尤為失觀眾信仰之因素。余非薄三千元一本劇而不編撰,惟以縱有良好劇本而不經排練即演出,亦無能給與觀眾交代,事無可為,惟有輟筆 。誠以粵劇演員,不由 知識界領導,任其各自演出,前途甚為悲觀,故雖粵劇界有八和會館之設,徒呼救亡運動,縱增多一兩個台腳演出,亦未見好景。生存競頹爭,優勝劣敗,粵劇界不欲生存則已,如欲生存 ,非從事優美之藝術,不足以挽頹風。目前粵劇界,老一輩已多退隱,後一輩又不能崛起,藝術退化,將歸淘汰,愛護粵劇界者,誠有今昔不同之嘆矣。

工商晚報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字原稿作,諒誤 ,正文改訂。

花事闌珊今海角  賣花人說賣花難

     數月前適有友人之喪,余赴九龍殯儀館弔唁,先至附近生花店,購買花圈致祭,及抵殯儀館,則見 所送花圈,並非生花構成,葉即樹葉,而插以紙花,余以為喪事多用紙花,不以為怪。及最近,有相識結婚,設宴於某酒家,門前紥花牌,余適赴會,見花牌除書宴客字樣用顏色寫外 ,其餘花朵,盡屬紙花,結婚花牌而用紙花,若舊式人物看見,則視為不利是。而近來生花店,多以紙花混作生花,花牌掛完,又收回改頭換面,售與別家,吉喪二事,均用紙花,惟喪事則用白紙花 ,喜事則用紅紙花,間亦插鮮花數朵,以目前鮮花矜貴,故營生花店者,多以紙花混用也。適又有一友人開設一食物店,余以其新張誌喜,亦送一生花籃致賀,至一花店訂購,聲明純用鮮花 ,不要紙花,生花店主,索價四十元,余照數給予,及余參加該店酒會,一看所送之花籃,則花籃柄上,只紥菊花十餘朵,而花籃則插薑花十餘枝,所謂鮮花,則已半殘 ,余心有不甘,再至生花店詢問,因何以殘花作鮮花,而索價又昂? 賣花人說,今非春季,百花凋謝,目前售花,每枝亦價值一元餘,蓋非花季,物罕即昂,送一花籃而為全部生花,已屬難能可貴,區區數十元,不為昂也。余無奈悵然而返,因思童年時 ,香港為花埠,有賣花街稱之雲咸街口 ,不少鮮花檔,所有奇花異卉,均在此售買,若為插瓶而用,只費一元數角,即可得鮮花一紥,若定製花圈花牌,亦不過三數元,而德忌笠街,蘭桂坊口,亦多擺花檔口 ,索價尤廉。後來有設花店於香港大酒店及告羅士打行者,盡售名貴鮮花,如購買花籃致送友人,賀慶或探病之用,所費亦不過三數元,而賣花生意,亦頗旺盛。花肆為上等仕女所設 ,精通中英文,為招徠中外上等人仕購買,故賣花生涯,亦頗高尚。最近少見此等花肆,偶過於仁行,則見仍有一上等花肆,惟目今物價,昂於從前,花客購買力薄弱,故該花肆亦生意甚淡 。至纜車站旁,亦有生花檔口,似專為售與山頂居住之洋之,售價雖昂,而四時鮮花均有。余偶往山頂,搭乘纜車,經生花店前,詢以生意奚若,據謂成本甚貴,不過為週年應市,故僅索取微利 ,而生意亦僅過得去而已。「花事闌珊今海角,賣花人說賣花難。,因思余在醫院居住 ,見不少人探病,甚少購鮮花贈送病者,誠以購花不易,價亦奇昂,以購花之資,購買鮮果,病人尚得實惠,而醫院亦甚少鮮花陳設,在此秋冬之交,玫瑰劍蘭又非季節,只有菊花薑花 ,而價亦非廉,住家人若為裝飾,多購塑膠花,然缺乏香味,只為陳設美觀,實不如鮮花之可愛也。

工商晚報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佳餚出自名廚手   食譜咸傳太史家

     時已初冬,北風颯颯,食物店以補品為號召,製三蛇會招徠顧客 ,某茶室更以太史食譜為號召 ,年前曾請余至該店蛇宴,一評製法。余偕友同往,得嘗蛇羹及炒蛇絲,覺味頗可口。該號製蛇為已故家廚李子華傳授,李隨先父多年,對製作蛇羹,素有研究,惟該號所製蛇羹,純為三蛇會,配以花膠 ,雲耳,蛇味則濃,而甜味尚嫌未足。蓋饗蛇羹者,喜啖龍虎會龍鳳會龍虎會則以三蛇會果子貍 ,配菜為花膠,冬茹,煎湯則用雲南腿,味始濃厚,果貍與蛇,均能滋陰補腎,故視為無上補品。然果子貍非常有,故啖蛇羹者嗜龍鳳會龍鳳會」則以雞湯混蛇湯,會蛇羹則以北茹 ,冬筍及雞絲,蛇絲,味始爽口香濃。食蛇以熱食為佳,故用邊爐窩,慢火煎蛇羹,配以菊花,檸葉,食時加以薄脆,更為爽口。然啖蛇羹者 ,又需飲蛇膽酒,始能進補行氣,蛇膽酒之製,須用熱雙蒸或三蒸酒,混入蛇膽汁,入口清涼,而沁入肺腑,壯心行氣,補腎健脾。目前除該號以太史蛇宴饗客外,尚有乍畏街之蛇王林 ,均為三蛇會,主理廚師,為舊日家廚李才之弟李明,製法亦有心得,至對海通菜街悅興菜館,亦製蛇羹出售,由家兄仲雅指點廚師烹製,均以太史蛇羹為號召 ,惟各號製法雖相同而用料仍薄,既無果貍絲又無雞絲,只靠一啖蛇湯,實不如昔日太史蛇羹之風味,市上所售太史蛇羹,亦徒有其名而已。不過烹製一圍真正之太史蛇羹,非七八百金不可,目前各號之蛇宴,不過百數十元,如此價廉,自難求精品也。至有以太史食譜為號召,太史食譜,不只蛇羹,如太史豆腐,一為一品豆腐,以北菇,蟹肉,雞粒,荀粒,配以上湯會製,混以水豆腐疍白,蒸成一品窩,美味可口,且香滑溶化,非如市上所售太史豆腐,即以釀豆腐角售客者。能製太史豆腐者,尚有舊日家廚李才,今在恆生銀行當專廚。又先父亦喜嘗山斑豆腐,山斑魚肉爽甜,以魚茸配豆腐,和以上湯,鮮味無窮,惜山斑魚在本港不易得,故難嘗此佳品也。至昔日家廚,擅製小菜,一為蟹王豆苗,豆苗以嫩莖軟為佳,以上湯會為妙,更有甜味,而配以蟹黃,則鮮甜可口,作為小菜,亦頗雅緻。至夜香蝦丁,則以蝦仁走油,釀入夜香花堙A花既清香脆爽,蝦仁亦馥郁味濃,誠為佳品。而市上又有賣太史田雞者,以冬瓜煲田雞湯售客,余嘗之頗鮮甜,惟我家所製太史田雞,則為炆田雞而非田雞煲湯,製法則以冬瓜及田雞先行走油,煨以上湯,加草菇會合,慢火煎炆燉,熟冬瓜及田雞均炆至鬆,以之送飯,清甜滋補,至菊花鱸魚羹,杏汁燉白肺,紅炆文慶塱鯉魚,均列入太史食譜,盡皆佳餚精品也。

工商晚報一九六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 ,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