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畔聊鈔   頁:  1..  2..  3..  4..  5..  



(32)
爾後必能詩

從前有位江西人羅璟,從童年到考試之年,他都不知道如何叫詩,後來考庶吉士時,大家要以秋宮怨為題賦詩。羅璟便請教同考的人。人們告訴他韻遄A起結,聯對等基本常識後,他居然也做出了一首詩來:

獨倚欄干強笑歌,香肌消瘦怯春羅。羞將舊恨題紅葉,添得新愁上翠娥。雨過玉階秋色靜,月明青瑣夜涼多。平生不識春風面 ,天地無情奈老何。

主考官看了對他說:"你以後必定會做詩"。

(31) 二十年前舊板橋

清代書畫家鄭板橋未成名時,從老家來到揚州,寂寂無名。成名後,仍在揚州賣畫維生。這時,求畫者蜂擁而至,使他應接不暇。他感慨之餘刻了一枚"二十年前舊板橋"閒章。還在畫室的?上貼了一副有趣的帖子:

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條幅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君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悅,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 ,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為此,他還做了一首詩:

畫竹多於賣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鄭板橋還有一個作詩送賊的故事。那是發生在他家鄉,一天深夜,鄭板橋正餓茖{子躺在床上。忽然聽到聲響,在朦朧月色下,睜眼一看,原來本地窮苦人賈四正躡手躡鄖奎i屋來,想偷點東西以救燃眉之急 。鄭板橋沒有驚動他,只是翻了一個身,隨口吟出一首詩來:

大風起兮月色昏,有勞君子到寒門。詩書腹內藏千卷,錢串床頭沒半根。出休驚黃尾犬,越租繙顒嶈痋C夜深不及披衣送 ,收拾雄心往別村。

賈四聽了,趕緊退了出去。

(30) 籀T貿米

古時有位呂思誠,一生廉潔。未仕時,有一天早上,家中沒有米做飯,他想把布袍和人換米,妻子捨不得,他就戲作一詩道:

典珙K衫辦早,老妻何必更躊躇,瓶中有醋堪燒菜,囊媯L錢莫買魚。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行書。嚴霜烈日皆經過 ,次第春風到草廬。

後來他果然考取了進士。

(29)楊乃武與小白菜  

喜歡觀看戲劇,電影的朋友,都知道"楊乃武與小白菜"這一齣編自真人真事的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是晚清四大冤案之一。 

小白菜(1857-1930)原名畢秀姑,因樣貌娟好,膚色白,人稱之"小白菜",她與楊乃武是鄰居。 案出於當時有人向知縣劉錫彤誣告她與新科舉人楊乃武通奸毒殺親夫葛品連 ,兩人被浙江巡撫楊昌浚,知縣劉錫彤原與楊有過節,公報私仇,明知此案有k,藉此案嚴刑逼供定楊死罪。 楊的妻子和姑母(一說其姊楊菊英)進京呼冤,設法營救,與及楊的好友及有正義感的舉人三十多人向刑部控告,揭露此案七審七決都是嚴刑逼供所致,官官相護,是草菅人命。時翁同龢(光緒帝師)任刑部尚書 ,認為此案疑點甚多,批回重審。京官也向慈禧進言,才下諭旨由刑部主審,并開棺驗屍,驗明無毒。 光緒三年 (1877年)二月,朝庭下平反諭旨。

小白菜因幾年牢獄生涯,身心受到嚴重推殘,死堸k生,看破紅塵,在餘杭鎮南門外准提庵削髮為尼,賜名慧定, 1930年去世。 墓塔在餘杭東門外運河邊的文昌閣旁。五十年代運河改造 ,累及墓葬。1985年重建小白菜墓塔時,找到原墓塔其中一塊墓石,及慧定(小白菜)去世坐化的荷花缸。 新墓塔正面重新刻上"傳臨濟正宗第四十三世准提堂上圓寂先師慧定大師傅之塔",兩旁是縣秀才董季麟為慧定寫的自述詩二首:

自幼持齋願守貞,此身本不戀紅塵。冤緣強合皆前定,奇禍橫加幾莫申。縱幸撥雲重見日,計經萬苦與千辛。略將往事重頭溯 ,靜坐蒲團對碧筠。
頂禮空皇了此身,嘵嘵悔作不平嗚。奇冤幾許終昭雪,積恨全消免覆盆。涇渭從來原有別,是非誰謂竟無憑。老尼從此真離脫,白水湯湯竟結盟。

另一說,第二首詩是清未舉人郎薇蓀所寫。

喻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雖說楊乃武有舉人身分,亦本是民間一件並不算複雜的案子,最後珘t變成江浙派與兩湖派的官員政治角力,驚動到刑部覆審,連翁同龢,醇親王奕 ,慈禧也插手其事。由同治十二年(1873)發案,至光緒三年(1877)結束,前後歷時三年零四個月,處分官吏近二十名,參與此案官員達三百多人。

楊乃武打了三年官司,獲無罪平反時36歲,一貧如洗,回到家鄉後,對求取功名心灰意冷。最後在親友幫助下贖回幾畝桑田,以養蠶種桑為生。就是這樣安靜地度過了下半生。直到民國三年(1914)去世 ,終年74歲。 對於小白菜曾在公堂上誣攀指証他是奸夫,買毒與她串謀毒殺親夫,楊乃武多次對人道,是畢秀姑(小白菜)屈打成招,逼于酷刑,不能怪她。 楊亦曾到小白菜准提庵去過一次,雙方深感內疚。多年後,小白菜用黃表紙留下一段由她口述,妙真執筆的遺言,聲明"楊二爺蒙受天大不白之k,均我所害,二爺之恩,今生今世無法報答 ,只有來生再報。我與二爺之間絕無半點私情,純屬清白。後人如有懷疑,可憑此紙條作証"。

傳聞楊有一子,留有楊乃武照像一張,不輕易示人,而若干年後,此案被編成戲劇,楊乃武曾親身往觀云云。

小白菜喪夫無子,與婆婆又成了仇人。在原藉可謂無立足之地。看破紅塵,只好在餘杭鎮南門外准提庵出家為尼,法名慧定,對茷C燈黃卷度過了五十三個年頭,民國二十九年(1930)圓寂 ,終年82歲。

(28) 美麗的誤會

謝冰瑩,原名謝鳴崗 (1906-2000), 謝冰心,原名謝婉瑩 (1900-1999),年歲相差不遠,是否姊妹兩。原來,她兩在1942年初在重慶才認識。 1941年底 ,珍珠江事件,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寇封閉了在北平的燕京大學,連美籍校長司徒雷登也被軟禁。校友在重慶恢復燕京大學,有一天,老校友冰心到燕大給學生演講,欽佩冰心的謝冰瑩 ,得到消息,就托朋友捎口信給冰心 "請問家姐一聲,甚洫伬啈釭禳A我去拜訪她"。 冰瑩稱冰心為家姐,冰心也直率地稱冰瑩為舍妹,答覆來人說: "請轉告舍妹,等我事情辦完了 ,我去看他。"朋友把說話轉告冰瑩同時,問冰瑩,你說家姐,她說舍妹,你兩到底是不是親姐妹。 冰瑩笑答: 我兩是從未見過面的姐妹。

謝冰心和謝冰瑩,先後蜚聲文壇,她兩雖名似姐妹,但前者是師輩,後者是學生。 冰心是福州人,冰瑩是湖南新化人,五六歲時,父親教她讀唐詩,史記,母親卻要她多學女紅,她絕食三天 ,才逼使她母親同意她上學。 她考取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對新文學產生了極大興趣。她讀了冰心的"春水","繁星"等等作品後。 被深深吸引住了。也因此,同是姓謝 ,她從冰心之筆名,及原名婉瑩,各取一字,合為冰瑩,以步冰心後塵,豈不是很有意思。

1933年,福建仙游人黃震在鱆糷冗ル翿苤A謝冰瑩也在這學校任國文老師,兩人經過患難考驗,於 1934年在長沙結婚。 1940年黃震在重慶國立編譯館工作,謝冰瑩在重慶新民晚報編副刊 ,因一場小誤會,謝一氣之下,隻身西行。黃因母喪回閩料理後事,因抗日戰爭爆發,交通中斷,從此伯勞東去燕西飛,天各一方。直到抗戰勝利後,黃震打聽到謝在北平女子師範大學任教 。可惜謝已與制革專家賈伊箴重新結合,破鏡無法重圓了。

黃震保存謝冰瑩一幅六吋戎裝照片,背後寫有 "不滅倭寇,誓不生還" 冰瑩 1937年11月 武漢
黃震還珍藏有 1937年10月2日何香凝詩書贈謝冰瑩墨寶,詩是這樣的:

征衣穿上到軍中,巾幗英雄武士風。錦繡河山遭慘禍,深閨女子去從戎。

(27) 遺老臨死之歪詩 
 
 
蘇紳曹福元(邃庵)因病去世,奉溥儀予謚文愨,喪禮全用清式,已志本報。 Z悉該老篤病時親筆遺詩二首,囑刊印,隨同訃文分給親友。詩云:

忠肝義膽惟天表,石爛海枯總不移。鬼域人謀原莫測,昭彰天理更何疑。百端憂憤丹心壯,一病支離鐵骨奇。衰病相尋無奈老 ,空懷烈士暮年時。
壯志消磨感不勝,蔽天橫海涉z鵬。一清自守求無滓,六沴交侵去未能。定慧長存仙拂劍,圓光普照佛然燈。蓬萊方丈金銀闕,他日當歸第幾層。

庚申秋八月,邃庵老人病篤述懷
其家人業已遵囑刊送,說者謂此等遺老固以早死為佳。

(1920年12月26日  上海民國日報)  資料來源   老新聞-民國舊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7)  勞燕分飛  和尚廟交兌離婚書 

桐城城內方(大家)之女,許與葉(亦大家)某之子為婦。 訂立婚約,已有多年。 該女飽吸女子蠶桑講習所新鮮空氣,自由戀愛,久切心頭。日前竟請兩家証婚人,及父兄族戚,齊集大寧寺,舉行離婚盛典。 當時聞係該女先將婚書交兌與男。男乃將婚書交兌與女,雙雙情願,落落大方。一對好鴛鴦,頓時解羽分飛,各尋良伴,有情人對此,應作如何感想耶。

(26)
子挽父聯 措辭荒謬 令人噴飯  

寧邑南鄉王墅,有黃某者,家道小康,胸無點墨。月前因喪父,倩某村塾師,代撰一挽對,其文云: "不惜血汗錢,為考男去歲完婚。滿期鸞鳳和鳴,含飴可卜。   難開心腹事,想慈母中年喪偶,允能衾裯獨抱,守節弗渝"  其尤可奇者,上款書某某故父大人尊前,下款書不考男某某泣血鞠躬。 似此荒謬絕倫,洵令人讀之噴飯云。
(1922年5月6日  天津大公報)  資料來源   老新聞-民國舊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5) 墮坑妓女登報徵夫  

香港水坑口東樂園一樓妓女黃雪花,二十一歲,雪膚花貌,頗通詞翰,邇以情厭煙花,蓄意從良。 只以走馬章台者,大都無惜玉憐香之真心,乃登報招夫,冀於人海茫茫中,得一知音者,存心亦良苦矣。 至被招之年齡以二十二至四十三歲為合格,身價二百二十元,條件面訂,其招夫文云:

"自維陋質,少墮煙花,柳絮萍輕,長途浪逐。茫茫恨海,誰是知音,黯黯情天,未逢俠士,孽緣已滿,夙債堪償 。無奈未遇知音,難奏求鳳之曲。每念紅粉飄零之苦,同抱天涯落拓之悲。好景無多,名花易謝。雅不欲托報章而擇配,登告白以求凰。翻考紅粉顏羞,難免文人譏諷,奈何東皇力薄 ,護花無方。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風塵。惜玉憐香,花叢稀見。嘆年華之逝水,付夙恨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棄花叢賤質,請速惠臨。"  (下略)

(1922年2月19日  上海民國日報)  資料來源   老新聞-民國舊事  天津人民出版社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 。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