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堂

莫嫌舊學偏新學

心遠廬

不薄今人愛古人

主頁


韻海遺音   詩餘閒拾     主頁     每期文學作品介紹

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52)   本期第十八頁

熊潤桐  勸影齋 (七)    更多熊潤桐詩 

熊潤桐,字魯柯,號則庵。廣東省東莞市人。廣東高等師範文史系畢業。工詩善文兼擅書法曾被稱為南園五子之一。終身從事教育先後講學粵港上庠。著有《勸影齋詩》,《入海集》,其詩親手刪存790餘首出版問世。一九四九年來港,曾任聯合書院文史系教授,與陳湛銓,曾克耑,馮康侯等為當時聯合書院五大名師。



 

 

 

 

 

 

 

 

 

 

 

 

 

 

 

 

 

 

 

 

 

 

 

 

 

 

 

 

 

 

 

 

 

 

 

 

 

 

 

 

 

 

 

 

 

 

 

 

生朝
覽揆年年說此辰,乾坤留得腐儒身。是中何有聊捫腹,物外孤吟祇避人。亙古江聲悲世短,過牆蟬噪與時新。料量晚計將安託,豈信雕蟲可逐貧。

午睡雨過
鄰燕相窺遺好音,亂蟬經雨復長吟。真成飽食酬終日,不覺閒眠過午陰。世味薄于茶屢瀹,孤懷宛與夢俱沉。綠窗補網蛛何待,却笑微蟲有點心。

風雨夜起引酒自遣
夢破鴻濛夜未晨,深燈宛宛若無鄰。温涼頓判翻階雨,出處難為歷刦身。物外游心慚喪我,尊前欲語向何人。據梧滿聽風兼葉,直到雞鳴一欠伸。

市樓醉歸寄北海
變名漫比酒家傭,複壁真慚賣餅翁。高論獨能排俗議,深杯何惜見微衷。麻鞋避地身安託,馬隊談經道亦窮 。若向詞場建旗鼓,猶堪橫槊一從公。

日午與子樞過半谿茗話
短竹疎籬接野池,輕衫端與午風宜。低林鳥喚將飛侶,淺水萍生不定姿。畫裡青山隨價賣,茗中閒味幾人知。故鄉荷飯寧堪憶,老我塵城已許時。

杜公寫懷詩有夜深坐南軒之句,辛旨大學寓居適名南軒,次韵奉貽。
天地信悠悠,人生取容膝。千齡良自遠,所積在一日。物我寧遽齊,小大各成匹。昔年藏修處,草木猶繞室。看看頭漸白,少壯去已疾。氾氾海上鷗,璅璅禈中蝨。形拘志則放,寄願何時畢 。燈前讀書眼,豈復如點漆。老學思有歸,杜詩與韓筆。馳才極混茫,校律必細密。羣愚不解音,膠柱矜鼓瑟。絕業苦相催,還童歎無術。

六月十二日北園晚集夜歸作
西雨東晴各一天,晚霞猶逞幾分妍。飄風葉散炊烟外,落日山橫倦鳥邊。被酒有人能自聖,卷懷容我對羣賢。回車却忘歸途遠 ,曲巷呼門月在肩。

日暮半溪水榭與北海對飲
積雨天容黝作陰,晚荷扶綠迤江潯。擘螯據案仍狂態,縮手看雲有別心。酒借朱顏寧惜醉,士憎多口不如瘖。沙頭鳧鷺棲閒久,未必虞羅遽見尋。

水亭茗話次韵酬張夢蘭
心無可辱定誰榮,毀譽寧殊聽吷聲。人海掉頭容自放,荷風當檻有餘清。談深不覺頻移晷,感舊渾如已隔生。駿馬寶刀原快事,怪君何取到詩名。

七月初六夜雨後作,粵俗於是夕乞巧
星隔重雲渺莫窺,人間猶道古佳期。向來巧拙疑無定,明夜陰晴詎可知。燈下金鍼愁暗度,雨餘銀漢漸西移。端居漫效河東賦,一枕虛堂百不思。

湘父自杭州寄贈龍井茶,酒後煎飲,得句即以奉謝
悠悠異地傳佳茗,道是西湖刦後春。酒渴尚能支數盌,眼明何止閱千塵。揀芽脫雨茸疑濕,潑乳浮香夢欲新。一滴曹谿煩舉似,世間饒舌更誰人。

中秋月色甚晦
愁話黃州水調吟,瓊樓玉宇祇陰陰。刦灰誰辨山河影,塵世難為涕笑心。身似枯禪餘一指,酒當長夜值千金。如何咫尺清輝隔,香霧雲鬟意莫尋。

中秋後連夕大醉曉雨枕上作
風掀鄰樹作秋聲,幾夕同雲失月明。颯颯夢回高枕在,瀟瀟涼送一簾清。人情漸已忘佳節,孤憤那堪挾宿酲。我懶何如嵇叔夜,聞雞深覺負平生。

九日北郭登眺惘然而歸
不道賢愚共一邱,登高真欲使人愁。牧兒競逐墦間乞,令節姑為郭外游。萸菊未須懷舊俗,江山猶是滿離憂。夕陽衰草吾何戀,有酒盈樽合醉休。

九月十三日甘泉山館午飲
修竹當門略可尋,坐來亭榭意愔愔。經秋泉味清於夏,問我原無冷暖心。
雞炙端於下酒宜,綠蔬河粉療朝飢。偶從食譜論新價,彈指重陽又一時。
客稀彌覺酒傭閒,負手時窺檻外山。我亦為人多暇日,此身應與石頭頑。
詩句無妨即日成,白雲微掩眾峯晴。浮生醉飽餘何事,且聽村雞唱午聲。

少幹以重游白下詩見寄,久未奉答,偶感近事,次韵代簡。
江楓紅老被霜姿,臨水空驚鬢欲絲。休問故侯乘白馬,傳聞篝火出叢祠。中原一髮愁來望,文字千秋孰得私。佳句低徊艱作和,風前寧怪報書遲。

秋盡日被酒晚望
鴉影橫空暝色催,秋心真似已燃灰。危時易觸登樓恨,禿管初無作賦才。原草暗凋霜路下,笳聲愁接海天隈。亦知酒量新來減,猶自蒼茫醉一回。

立冬日寄李生西湖
淡妝濃抹孰為宜,君在西湖自得之。山色豈如前代好,鐘聲寧繫夕陽遲。兵塵欲斷南來雁,梅訊猶虛北向枝。秋菊寒泉曾薦否,應憐殘柳不成絲。

初寒與辛旨同過甘泉山館
淡日輕寒小徑幽,望中帘影已迎眸。最憐翠竹深圍座,亦有村醪足散憂。繞箸凍蠅揮不去,睨人饞犬欲何求。尋常物態君毋訝,塵事應同一笑休。

靜居
夢覺人天自息機,端居誰省道心微。强能節酒情猶醉,不待關門客亦稀。新意每從温故得,常談甘受老生譏。原知讀易增憂患,何事尼山苦絕韋。

夢蘭邀飲市樓仍次前韵
街樹經寒業尚榮,來親燈火市樓聲。微言忍及時興廢,適意安論酒濁清。攬鏡頭顱虛老大,填胸壘塊見平生。江湖俠骨今餘幾,感慨能工莫近名。

君以定庵詩見問。

李生南歸月夜見訪並述海上二三詩老近狀,感而有作。
干戈滿地各安之,海上詞流歎孑遺。儘有冮山能汝助,可忘風雅是吾師。抗懷千古才堪數,刻楮三年事亦癡。偶趁冬晴聊補屋,未應梁月異他時。

十一月十五夜月華如晝擧酒淒然,因借阮公詩語以寫予懷。
憂來真恨酒無功,心似孤號野外鴻。驅馬西山寧有及,薄帷愁鑒月方中。

雨山前嘗寄詩,頃見鄰韵已易為津字,偶有所觸,即以鄰字移押首句,次韵再答。
陸沉人海欲誰鄰,詩味寧知老更辛。已分時窮成棄物,卻憐冬暖似殘春。恨無屠狗堪為伍,安望雕蟲與逐貧。便擬扁舟從此逝,轉愁門外是迷津。

窗雨回寒兀坐成詠
已倦啼烏亦罷飛,夜窗寒處一燈微。原知短袖難成舞,納手閒聽雨打扉。

十二月三日作
坐閱窮冬歲又開,惱人鼠尾尚徘徊。民訛欲到蒼天死,符命紛傳赤伏來。山鬼預言容未驗,佳兵何世不為災。鼓鼙久厭書生耳,愁問江邊一樹梅。

是日為陽曆元旦

寒雨偕子樞谿亭啜茗
淡煙籠雨小亭幽,村樹連林葉尚稠。四扇明窗聊送目,半谿殘潦不勝舟。茶餘客散談彌放,風急天低歲亦遒。隔岸乍旋雙鷺影,衝寒似欲過沙洲。

湘父自京師南歸過談感而有作
一舟西上復南轅,海轉江回日就昏。孰謂與亡孤自決,祇今和戰兩難言。政非民主知無效,古有名家欲去尊。莫向高丘重灑涕,新亭慷慨意空存。

寒夜雜詠四首
物候閒中急,寒來憶敝袍。儒風真自笑,世患苦相遭。木落江湖遠,宵長寤寐勞。形骸寧異昔,敗絮豈云高。
道大知無當,時窮有鄙心。執鞭才苦拙,學稼力難任。簞食徒充腹,霜威欲破衾。真人原不夢,何事衹宵吟。
瓶水空留煖,餘茶僅半濃。强能滋燥吻,未足滌塵胸。虛白生孱影,尸居媿伏龍。頻年惟習嬾,文史負三冬。
曙色連殘月,微茫不可分。雞聲疑我警,囈語定誰聞。破襪姑酬足,閒窗與望雲。披衣聊復起,沃面尚餘醺。

大寒後天氣轉和,晴窗閱報,撫事成詠。
朝輝旭旭麗檐端,漸有遊蜂傍井欄。一覺枯槐圓舊夢,百年棊局說長安。履霜誰念堅冰懼,曝背剛忘納手寒。為愛紅梅生畫本,不曾開落與人看。

除夜感事
回頭一紀去亭亭,兩眼惟餘對酒青。元亮有雞招近局,倦翁無史記橫桯。土牛待作明年舞,黠鼠還窺半夜醒。却笑齊諧能志怪,可聞鳩鷃滿南溟。

《勸影齋詩卷十》
 


江譽鏐(南海十三郎)   與    江孔殷  (三)
 
江譽鏐(南海十三郎)

江譽鏐(1910年3月3日-1984年5月6日)出生於廣州荔灣區黃沙叢桂西街,自稱江譽球,別字江楓,藝名南海十三郎,廣東南海縣人,是三十年代著名的年輕編劇家。他曾育有一女黃菊霜(跟養父姓黃),生於1938年。他是父親太史江孔殷其第六夫人杜氏的十三子,故藝名「南海十三郎」。 影星梅綺的叔父。其弟子有袁準、唐滌生。  (維基百科)

 


厚古薄今何所指
   梨園藝術缺精華

    病院近來一病人鄭君,彼為自大陸來港者 ,余詢其職業,則在大陸演粵劇,彼為名伶白駒耀之徒孫,王清奇之徒弟,抗戰時在梧州演劇,戰後始露頭角,惟在大陸方面,對抗戰時落鄉班之演員,十分低視,縱使未曾在淪陷區演劇者 ,亦不得嘉勉,而彼等演劇,生活甚苦,月得百數十元而已,至所演劇本,原●粵劇,以古裝歷史劇為主,近來已改演時裝劇,以現代共黨把持下之社會狀為背景,宣揚彼所謂馬列主義 ,對古裝歷史劇,認為不合現實,續漸淘汰,把粵劇之傳統藝術,歸於消滅。粵劇演員有以為舊劇應演舊歷史劇本,縱反映現實,亦不能忽略歷史價值 ,而主持戲劇運動者,認為歷史劇不適宜演出,於現代觀眾無補益,且謂歷史已成為古代陳跡,在新文學無地位,提倡演歷史劇而不喜演現代劇者,謂之厚古薄今,意識須矯正。故目前大陸之粵劇 ,已無大花大朵大紅之演出,而側重爛衫爛褲之農民階層生活,對娛樂性減少,只重口號宣傳,內容簡單,觀眾對粵劇之興趣,現已減低。

    鄭君來港,已棄粵劇生活,在某置業公司工作,其妻李小姐,亦為粵劇花旦,名伶李瑞清之妹,近亦卸卻歌衫,不再演劇。蓋一則來港,無私伙衣服,二則香港粵劇,亦非好景,不足以為生 。至談對粵劇觀感,彼夫婦均謂粵劇原有精彩,在古本排場,縱編新劇,亦需仿照排場,始能保存粵劇原有藝術,如昔之江湖十八本,每套均有精彩之排揚 ,演員有表演技術之機會,即舊劇如別窰回窰四郎探母五郎救弟三氣周瑜武松殺嫂出昭關打洞結拜山東響馬,與及採自京劇排場之獨木關烏龍院宇宙鋒虹霓關病挑安殿保等齣頭 ,及南北均有演出之 三娘教子六月飛霜玉堂春等劇 ,其藝術永傳不朽。而大陸方面斥為厚古薄今,似將古代藝術估計過低,如以為厚古薄今,則舊形式之詩詞歌賦,何嘗無價值,若以古文學為不合現實,則今人何嘗不仿照古形式詠詩填詞 ,可見偏激之論。而香港與大陸之粵劇,同樣藝術低落,目前粵劇之趨勢,頗近文明劇演出,而加以幾支新曲,便作粵劇看,鑼鼓亦不善用,演劇不照排場,只求新穎,有何藝術可言? 無怪粵劇,日漸冷落也。鄭君雖非名重一時之演員,亦有廿餘年之演劇經驗,其見解不為無理。至大陸對舊有之劇本,動輒抨擊,如提倡民族思想之舊劇,如岳飛花木蘭等 ,即謂為過於側重胡漢之爭,挑撥民族感情 ; 如文天祥等劇,提倡氣節者,彼輩亦認為迂腐。余之舊作南宋忠烈傳女兒香等劇 ,因得觀眾歡迎,亦被抨擊為有毒素戲劇,近亦禁演,可見大陸戲劇界度量之狹隘,而新編之劇本,亦無藝術之精華也。

工商晚報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日

縱反映現實一句疑為縱不能反映現實

網上資料  http://www。cantoneseculture。com/page_TalkCantoneseOpera/page00008。aspx

《江湖十八本》,是十個行當的「首本戲」,各種腳色的演員都有當主角的機會。

《寒宮取笑》,是公腳與正旦的首本。
《三娘教子》,亦是公腳與正旦的藐本。
《三下南唐》(後來改名《劉金定斬四門》),是花旦與花面的首本。
《沙陀借兵》(後來改名《石鬼仔出世》)是總生的首本,不過後來名伶石燕子演出這齣戲時,改編為長劇,已成為小武首本。
《六郎罪子》,是武生首本。
《五郎救弟》,是二花面首本。
《四郎探母》,是武生首本。
《酒樓戲鳳》,是小生、花旦首本。
《打洞結拜》(後來改名為《夜送京娘》),是花面與花旦首本。
《打雁尋父》(一名《百里奚會妻》),則是公腳與正旦的首本。
《平貴別窰》,為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仁貴回窰》,亦為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李忠賣武》(一名《魯智深出家》),是二花臉的首本。
《斬二王》(後來改名《陳橋兵變》),亦為二花臉首本(二花臉演趙匡胤,搽紅臉)。
《辨才釋妖》,為公腳與花旦的首本。
《高平關取級》(「級」指「首級」,即頭顱,由此可知粵劇初期還沿用徽班的詞彙,不稱「人頭」而稱為「首級」),是小武的首本,完全用「南派」的打法。
《高望進表》,是二花臉的首本。
《金蓮戲叔》,是小武與花旦的首本。

由「十八本」可知,十種行當之中,以公腳及武生(末)、正旦(旦)、小武(小)、花旦(旦)、二花臉(淨)等五個行當的戲份為多,此中獨缺丑生行當的首本。這五個行當,加上丑生,就發展成為今日的「六條柱」制度了。

人事滄桑餘幻影  不堪回首話梨園

     偶至新新酒店茶茗,遇粵劇中人,相談粵劇救亡運動事,據云今歲粵劇演出,最失敗為劇本,誠以目前已無編劇人才 ,多由普通撰曲者編寫,所編劇本,劇旨不明,劇情不緊張,觀眾懨懨欲睡,焉能持久演出? 並謂目前編粵劇,每本三千元,只萬餘字一本,比較寫稿優厚,一年可寫四五個劇本,不愁銷路。余聞言,不禁嘆息,而最重要還是演員排練嚴肅,始有可為。因憶戰時省會曲江,粵劇界亦一度厄運 ,當時日機時來轟炸,市民每晨即往郊外避驚報,故每晚上早睡,不暇往看演至夜之粵劇,而當局禁令,每星期限演粵劇兩夕,粵劇演員,一月只得八日演出,所得工資,不足以維持生活 。時余在廣東省立藝術院任職,亦關懷粵劇,當時曲江,話劇演出收入比粵劇為高,余乃告諸粵劇界,果欲復興粵劇,當如話劇一樣精心排演,切勿敷噥t出,令觀眾失望。至每星期只演兩夕 ,純因演出劇本無補益於社會,不合抗戰需求,純粹鬧劇,當局固加取締,而觀眾程度近年已提高,對舊粵劇已不愛好,故劇本亦成問題,余乃以南宋忠烈傳》 一劇,給與練醒民、花旗妹、何慧貞、李玉顏、少玉棠、詩百篇、李華亨、吳少華等排演,每日餘暇,均研討劇本,熟誦曲詞,排演經月 ,始行演出,①一切認真 ,表演嚴肅,故演員雖屬平凡人物,而演出比諸大老倌,更見精彩,而當局亦解禁令為每星期演四夕,每晚均告滿座,演員生活,遂見好景。而余續以舊作紫塞梅花雪擁藍關孔雀東南飛趙飛燕五代殘唐等劇 ,給與各演員排演,每劇均演一月以上,備受觀眾歡迎,蓋演出認真,並無兒戲故也。

     戰後人事滄桑,當局對粵劇又不看重,不加指導,任由演員苟且上演,故昔日之嚴肅已不復見 ,而粵劇藝術 ,日益衰落。近年粵伶屈處香港,演出時間甚少,每年僅演數台,又無長期組織。閒時精心排練,始能令觀眾滿意,而香港粵班,盡為臨時班,將近開演,始召集演員,分派劇本,曲詞未熟 ,表演未臻至善,即行演出,焉能吸引觀眾? 故無好劇本固為粵班衰落一原因,而不認真排演尤為失觀眾信仰之因素。余非薄三千元一本劇而不編撰,惟以縱有良好劇本而不經排練即演出,亦無能給與觀眾交代,事無可為,惟有輟筆 。誠以粵劇演員,不由 知識界領導,任其各自演出,前途甚為悲觀,故雖粵劇界有八和會館之設,徒呼救亡運動,縱增多一兩個台腳演出,亦未見好景。生存競頹爭,優勝劣敗,粵劇界不欲生存則已,如欲生存 ,非從事優美之藝術,不足以挽頹風。目前粵劇界,老一輩已多退隱,後一輩又不能崛起,藝術退化,將歸淘汰,愛護粵劇界者,誠有今昔不同之嘆矣。

工商晚報一九六五年三月二十三日

字原稿作,諒誤 ,正文改訂。

海十三郎《小蘭齋雜記 浮生浪墨
 

江孔殷(1864年-1952年),字少泉,別號霞公,人稱江蝦,廣東南海人。由於江氏是晚清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故又被稱為太史。

江氏在辛亥革命前後一度為廣州之重要政治人物。民國建立後退出政壇。

江氏亦為著名美食家,曾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美譽。其廣州大宅位於河南同德里,稱為「太史第」,經常食客滿座。不少民國初年廣州軍政要人都是其常客。太史第更另外在廣州市郊自設農場生產花果荔枝等等。江太史家中食譜有「太史菜譜」之稱,其中以蛇宴最為聞名,現在亦以太史五蛇羹最廣為流傳。其他菜色尚有太史雞、太史豆腐等等。  (維基百科)

本站旨在弘揚和傳承源遠流長之中國文化,網頁內容或有轉鈔各名家著論。如有謬誤及冒犯著作權益,請即指正,自當修改刪除。